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536016
大小:44.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12-10
《从机会主义到能力主义——民企如何突破成长瓶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从机会主义到能力主义——民企如何突破成长瓶颈作者:施炜 来源:《总裁》杂志 日期:2002-12-08 点击:257 土狼的感慨 美国动画片《狮子王》里有一段情节,土狼们躲在阴暗的角落里,羡慕地看着狮子们在阳光明媚的大草原上,威武地、自由自地的捕食,不禁非常感慨:我们是生活在食物链的下游啊。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中国的民营企业就有点像是《狮子王》中的这些土狼,在全球的产业链上只能吃点残羹冷炙,他们多么羡慕像索尼、微软、通用这些公司健康的生存方式啊! 经过20年的洗礼,中国的民营企业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但现在普遍感到成长的瓶颈和成长的极限,他们正面
2、临一次艰难的转型,如果转型成功,他们有可能会成为自由自在的狮子,如果转型不成功,要么恐怕只能像土狼一样艰难度日,要么被淘汰出局。 中国民企成长瓶颈的三种表现 . 第一种情形,有很多的民营企业长期处在产业链的最下游。比如说,简单的组装与装配,中国的VCD、DVD、电脑等行业大抵如此,核心的知识产权都掌握在上游的跨国公司手中,自己只能赚个加工费。由于处在产业链的下游,就意味着产业的门槛不高。当这种行业有钱可赚的时候,就会有大量企业蜂拥而上,结果导致供大于求,而且各个企业的产品基本没有什么差异,最后的结果必然是恶性的价格战。 到了这时候,行业内所有企业的生存和发
3、展都会成为难题。这种处于产业链末端的布局,导致企业根本没有核心的技术能力来保护和支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种情形,企业在产品线里也是居于下游。 很多企业不仅在产业链里居于下游,而且在产品线上也是居于下游。就像电视机行业,中国电视机的制造能力是世界第一,但生产的大多是低端产品,我们的电视打不进欧美的高端市场,而日本的高档产品仍然控制中国的高端市场。结果就是,索尼公司卖一台彩电的利润是中国企业一台彩电利润的10倍。这也造成企业无法形成积累,也就没有了未来成长的基础。. 成功经验无法拷贝到新的市场 . 第三种情形,有些民营企业已经在一个比较小的市场区域
4、内或某一个产品领域做到领先者的地位,但这时发现,成功的经验无法拷贝到新的更大的市场或新的产品领域。 有的企业在一个省到几个省,或者在全国市场都是领导者,但缺乏一种向更大的空间去延伸的能力,它的能力无法将它在现有市场的成功拷贝到其他市场。 国内饲料业中,目前形成了一些区域性寡头,它们很想走出去,但是积数年之力,几乎是无功而返。这里面当然有很多原因,我觉得与其说是产品技术的落后,更不如说是营销管理的落后。也就是说,无法驾驭全国性营销关系。 中国的家电企业在中国市场已经居于绝对的控制地位,像电视机,就产品而言,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但在进入国外市场的时候,碰到的
5、困难很大,花了很多精力,很难打进国外的营销网络。 从产品角度看,许多民企都遭遇到了多元化的陷阱。无论是以品牌延伸方式的横向扩张,还是以垂直整合方式的纵向扩展,常常以失败告终。多元化失败的背后,隐藏的是深层问题。 成长的极限 为什么韩国掌握全球竞争力的速度比中国企业快 为什么中国企业成长到一定程度就成长不了,从根本上说,是能力的匮乏和能力的缺陷.。回顾中国企业的成长背景,我们会发现,中国市场的发展是一个从封闭到相对封闭,从半开放到开放的过程,而中国市场13亿的人口已经构成一个巨大的机会,这和韩国企业的环境不同,也正是这种不同导致中国企业掌握全球竞争
6、力的速度不如韩国企业。 中国家电企业的竞争力,为什么赶不上三星、赶不上LG? 韩国不是个大国,只有2千多万人口,国内的空间是不能让大企业生存的,这就决定了韩国三星这样的企业,一开始就必须是出口导向的。就像一个小鱼池,养不了那么多的鱼,这时候,象三星这样的大鱼,为了求生,就必须游向大海。这种国外市场开拓的艰难及顾客的苛刻要求,所带来的巨大压力,便直接成为企业生存的危机。这样,企业的产品、技术乃至管理模式就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来适应国际标准。 韩国企业从一开始就是基于能力主义的,必须到国际市场上和别人真刀真枪地决斗。比如,三星的微波炉,开始是靠GE给它下订单,
7、GE给的订单要求非常苛刻,用我们中国人常形容的就是“时间紧、任务多、要求高”,三星正是在这种洗礼中迅速不断成长。 而中国企业面对的是半封闭、半开放的市场,这就使得中国企业只要一开始就率先抓住机会,在机制上、在文化上、在管理上超越一点点,就能取得成功,而这种成功并不要求企业必须具备国际竞争力。 机会主义成功造成企业的核心能力无法递升 中国企业由于采用机会主义的策略得以成功,于是造成能力低下,有如下表现: . 一、企业的核心能力组合里面,中国企业所具备的能力是数量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