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培养儒家的浩然之气

怎么培养儒家的浩然之气

ID:28519673

大小:52.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2-11

怎么培养儒家的浩然之气_第1页
怎么培养儒家的浩然之气_第2页
怎么培养儒家的浩然之气_第3页
怎么培养儒家的浩然之气_第4页
怎么培养儒家的浩然之气_第5页
资源描述:

《怎么培养儒家的浩然之气》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怎么培养儒家的浩然之气孟子认为,培养浩然之气主要靠诉诸自己的内心来做到。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平时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总能够从良心出发来要求自己,让自己心安理得。如果我们做的事情,会让自己内心深处感到不安,就会“气馁”,当然不可能再有正气。从行文中可以看出,孟子非常重视做人做事要扪心自问和自我反省。扪心自问时心中坦然,自我反省时毫无愧疚,才可能一身正气。孟子还在其他地方使用了“自反”、“反身”等说法,“自反”、“反身”都是自我反省。他引用曾子的话说,真正的勇敢并不仅仅指不怕死,而是在自我反省时心中没有愧疚和不安;“自反”时心中不安,即使是再弱小的对手也能让你心惊

2、胆战;“自反”时心中踏实,即使有千千万万敌人,你也敢勇往直前。孟子强调,培养浩然之气并不是指按照外在的社会规范来要求自己。他坚决反对根据外在的道德规范和标准来培养人格,认为那样等于是揠苗助长。孟子说,浩然之气是“集义所生”,而不是“义袭而取之”。所谓“集义所生”,就是平时一直按道义要求自己,有了日久天长的积累才能有浩然之气。所谓“义袭而取之”,是指把“义”当作一个外在的无条件要求,强迫人服从。揠苗助长的故事,就是由他从这里讲出来的。如果按照孟子的观点,今天学校里盛行的许多道德教育,是否也是在揠苗助长呢?我们发明了很多道德规范,制定了许多道德准则,要人们学习和遵守,

3、可是效果又如何呢?多数情况下,我们提倡道德,乃是因为听说社会需要道德,听说道德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必要条件。这种观点从一开始就把道德当作满足外在社会需要的工具来对待,对于道德所具有的自在价值以及道德成长的规律缺乏足够认识,可以说是揠苗助长的典型例证。在孟子看来,崇高的道德境界和伟大的人格风范,绝不可能被理解为外在规范和标准的产物,而只能来源于我们灵魂深处积蓄已久的力量,来自于我们在精神的升华中对人性之崇高、生命之伟大的切身感受。什么时候我们能够在性命攸关的转折关头视死如归,在重大的人生考验面前无所畏惧,才表明我们有伟大的人生信念,有了浩然之气。孟子强调,所有无私无畏的

4、人格力量的源泉,主要不是来自于对外部价值规范的接受,而只能来自于我们灵魂深处,来自于我们切身感受到的、鲜活人性的魅力。具体的实现要依赖于以合乎道义的方式做人,从良心出发做事,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气”是中国哲学中使用非常广泛的范畴,儒家、道家、佛家乃至道教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对“气”的观念有所论述。究其实,它也是早期中国文化代表人物的自然观宇宙论的基本范畴。如《国语·周语》中记载周太史伯阳父的言论:“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丞,于是有地震。”这是以“气”来解释地震这一自然现象。伯阳夫提出“天地之气”的概念,并直接把它与“阴

5、”、“阳”联系起来,这的确代表了中国自然观的传统。这一点,被后来的不同哲学流派所继承,并作出了各自的解释。儒家也是这一大传统中的一枝,儒者们在不同程度上也都使用这一范畴来解释自然现象与人之形体生命。至宋明理学,“气”作为与形而上的“理”相对的形而下的范畴,具有特定的哲学内涵。当然,这一特定内涵同样与代表中国人的传统自然观的“气”是一脉相承的。在现代汉语中,我们有诸如“神气”、“生气”这样一类用以描摹人的精神状态的词汇,这在儒学中也能找到其根源,如宋明儒者所谈论的圣贤“气象”,再如孟子讲“浩然之气”。当然,含义不尽相同。....(一)、从气论看儒者的自然观我们这里所

6、说的“自然观”,是指就宇宙论上说的自然哲学,甚而至于自然科学意义上的“气”论。上面提到的伯阳父的一段话,很具有代表性。“气”的本义就是指我们现在所说的“空气”,不过,古人没有明确的“空气”的概念,他们从风、云等自然现象与人的呼吸感受到虚空中的“气”的存在。如《说文解字》曰:“气,云气也。”庄子于大风、小风中感受“气”之鼓荡、酝酿,朱熹从一呼一吸上论“气”。这些,都说明“气”是直接与常识中的具体现象联系在一起的。哲学家们正是从此诸种自然现象中得到启示,用“气”来说明自然的存在、构成。常识、自然科学、自然哲学乃至在理学形上系统中气所担任的特殊角色,其含义往往是混杂在一

7、起使用的,这再次说明了中国哲学概念的模糊性、整体性特征。其实,伯阳父在谈论“天地之气”的时候,已经对“气”有了比较抽象的认识,用“阴阳”说明其构成,更见其思维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关于“气”,《左传》中也有一些说法,如“阴阳”、“风雨”、“晦明”的“六气”说,并用它来解释“五味”、“五色”、“五声”、“六疾”等人的感觉与疾病。这都代表了中国人的普泛的自然观。儒家创始人孔子谈论宇宙论的内容很少,《论语》中也不见有关于“气”的记载。孟子也如此,他在自然观的意义上谈论“气”的内容也基本没有。《易传》试图用《易》的模式来说明宇宙的构成,故其谈论“阴阳”的地方很多。“阴阳”本

8、来指《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