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与传世典籍校读二题.doc

出土文献与传世典籍校读二题.doc

ID:28505407

大小:343.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12-10

出土文献与传世典籍校读二题.doc_第1页
出土文献与传世典籍校读二题.doc_第2页
出土文献与传世典籍校读二题.doc_第3页
出土文献与传世典籍校读二题.doc_第4页
出土文献与传世典籍校读二题.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出土文献与传世典籍校读二题.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出土文獻與傳世典籍校讀二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顏世鉉一.形訛例(1)〈君奭〉云:「昔在上帝,紳觀文王德,其集大命于氒(厥)身。」 (郭店〈緇衣〉簡36-37)(2)〈君奭〉曰:「在昔上帝,周田觀文王之德,其集大命于厥躬。」 (《禮記‧緇衣》)(3)割申勸寧王之德。 (《禮記‧緇衣》鄭注引古文)(4)厥亂勸寧王之德。 (《禮記‧緇衣》鄭注引「今博士」讀)(5)在昔上帝,割申勸寧王之德,其集大命于厥躬。 (《尚書‧君奭》)這裏主要討論「文王」、「寧王」的「文」和「寧」兩個異文。清末王懿榮、吳大澂、方濬益、孫詒讓等幾位學者利用金文資料指出,「寍」(寧)乃「文」之形訛,參裘錫圭,〈談談清末學

2、者利用金文校勘《尚書》的一個重要發現〉,《古代文史研究新探》(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6月),頁73-80。程元敏,〈尚書寧王寧武寧考前寧人寧人前文人解之衍成及其史的觀察(上)—併考周文武受命稱王〉,《中國文哲集刊》創刊號,1991年3月,頁265-285。其中以吳大澂的說法最為人所熟知;見吳大澂《字說‧「文」字說》。但就目前文獻所見,則以王懿榮的說法為最早。裘錫圭先生指出,王懿榮之友陳介祺在同治十三年(西元1874)十月十三日致潘祖蔭的信裏,介紹了王氏的說法,并為王說作了補充,參裘錫圭,〈談談清末學者利用金文校勘《尚書》的一個重要發現〉,《古代文史研究新探》,頁74-75。又李

3、宗焜先生指出,在清同治十三年六月二十二日王懿榮給陳介祺的函札中有論及「寧」、「文」之辨的內容,參李宗焜,〈甲骨文的發現與寧文之辨發覆—以王懿榮與陳介祺往來函札為例〉,《古今論衡》第18期(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8年10月),頁40、41。吳大澂〈「文」字說〉論「寍」乃「文」之形訛的看法很簡要,現抄錄於下:《書‧文侯之命》「追孝于於前文人」,《詩‧江漢》「告于文人」,《毛傳》云:「文人,文德之人也。」濰縣陳壽卿編修介祺所藏兮仲鐘云:「其用追孝于皇考己伯,用侃嘉前文人。」《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追敦》云「用追孝于前文人」。知「前文人」三字為周時習見語。乃〈大誥〉誤「文」為「寍」

4、,曰「予曷其不于前寍人圖功攸終」,曰「予曷其不于前寍人攸受休畢」,曰「天亦惟休于前寍人」,曰「率寍人有指疆土」。「前寍人」實「前文人」之誤。蓋因古文「文」字有從「心」者,或作,或作,或又作、。壁中古文〈大誥〉篇,其「文」字必與「寍」字相似,漢儒遂誤釋為「寍」。其實〈大誥〉乃武王伐殷,大誥天下之文。「寍王」即「文王」,「寍考」即「文考」,「民獻有十夫」即武王之亂臣十人也。「寍王遺我大寶龜」鄭注:「受命曰寍王。」此不得其解而強為之說也。既以「寍考」為武王,遂以〈大誥〉為成王之誥。不見古器,不識真古文,安知「寍」字為「文」之誤哉?古文字「文」字從「心」之形已如吳氏所引,而「寍」字則作(史墻盤)

5、、(毛公鼎)。吳氏指出,古文字「文」、「寍」兩字形近,會造成混淆;而《尚書》「文」訛作「寧」是漢儒誤釋古文經書的結果。吳氏對「文」誤為「寧」的時代,前後有兩個不同的看法。程元敏先生曾指出:「吳氏前作〈說文古籀補敘〉,謂戰國時《書‧大誥》等篇『文』已誤亂為『寍』,約三年後,作〈文字說〉、〈兮仲鐘釋文〉、〈說毛公鼎〉,改說為漢儒所誤釋,此其晚年定論。」參程元敏,〈尚書寧王寧武寧考前寧人寧人前文人解之衍成及其史的觀察(上)—併考周文武受命稱王〉,《中國文哲集刊》創刊號,頁269。也就是說,吳大澂認為這種訛誤的情形發生在漢代。屈萬里先生則認為,在秦以前(約戰國晚年)「文」就已被誤認為「寧」,他說

6、:吳清卿作字說的時候,三體石經的尚書君奭殘石,還沒有出土。我們現在再從三體石經殘字來看,君奭篇「我廸惟寧王德□」句,寧字古文作,篆文和隸書都作寧(按:此寧字應作文)。又,同篇「□□□□寧于上師(引者按:師當作帝)命」句的寧字也作(按,此處應是寧字)。可是同篇中的「文」字以及春秋殘石中的「文」字,它們的古文都作。三體石經是據孔壁古文傳刻的,孔壁古文乃是先秦人所寫。和金文的「文」字比對著看,也確是「文」字。然而「寧於上帝命」的寧字,三體石經既作,可見在秦以前(約戰國晚年)就把「文」字誤認成「寧」字了。屈萬里,〈文字形義的演變與古籍考訂的關係〉,《屈萬里先生文存》第2冊,頁376-377,此文

7、原發表在《自由談》第20卷第2期(1969年2月)此說與吳大澂早先的意見相近,即認為戰國時,《尚書‧大誥》等篇「文」已誤亂為「寧」;不過,屈先生另有一說,認為「文」誤作「寧」,「這是由古文變為隸書時,前人所錯認的。」參屈萬里,〈以古文字推證尚書字及糾正前人誤解舉例〉,《屈萬里先生文存》(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5年2月),第1冊,頁141,此文發表在《孔孟月刊》第10卷第9期(1972年5月),此說與吳氏後來的意見相同。屈先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