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对西方文学课程学习兴趣提高

论大学生对西方文学课程学习兴趣提高

ID:28498083

大小:52.38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12-10

论大学生对西方文学课程学习兴趣提高_第1页
论大学生对西方文学课程学习兴趣提高_第2页
论大学生对西方文学课程学习兴趣提高_第3页
论大学生对西方文学课程学习兴趣提高_第4页
论大学生对西方文学课程学习兴趣提高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大学生对西方文学课程学习兴趣提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大学生对西方文学课程学习兴趣提高当前高校西方文学教学面临学生学习兴趣不断下降的问题。表现在很多学生上了一两年的课,只知道几个西方作家名、作品名和思潮名,对于西方文学的精神,西方名著的独特魅力几乎一无所知,更不用说通过学习形成国际性文学视野,为独立观察、思考和创新文学提供了帮助。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西方文学教学中的传统难题并未解决,如西方文学以思想性见长,与中国文化相比“异质性”突出,学生在思想上理解和接受的难度大,往往浅尝辄止;另外,西方文学作品常常是鸿篇巨制,加上人名难记,学生畏难情绪重,经常望而却步。其次是新问题层出不穷,如由于非专业课程开设过多,过级考证兼职占用时间过多

2、,影视等其他文化形式吸引等原因导致学生投入西方文学学习时间减少,或者是学校硬件缺乏,存储书籍不够致使学生无书可读,等等。当然,就可以做到而没有做到的方面而言,最根本的失误还是教育理念落后,还是以传授知识为主,未能树立起围绕学生主体性,以培养独立观察、思考、创新、实践的人才为目标的教育理念。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我们认为,新问题很多是根源性的体制问题或宏观性的社会问题的必然产物,要立刻改变这些根源性和宏观性的问题是不现实的。合理的思路是思考如论大学生对西方文学课程学习兴趣提高当前高校西方文学教学面临学生学习兴趣不断下降的问题。表现在很多学生上了一两年的课,只知道几个西方作家名、作品名和思潮名,

3、对于西方文学的精神,西方名著的独特魅力几乎一无所知,更不用说通过学习形成国际性文学视野,为独立观察、思考和创新文学提供了帮助。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西方文学教学中的传统难题并未解决,如西方文学以思想性见长,与中国文化相比“异质性”突出,学生在思想上理解和接受的难度大,往往浅尝辄止;另外,西方文学作品常常是鸿篇巨制,加上人名难记,学生畏难情绪重,经常望而却步。其次是新问题层出不穷,如由于非专业课程开设过多,过级考证兼职占用时间过多,影视等其他文化形式吸引等原因导致学生投入西方文学学习时间减少,或者是学校硬件缺乏,存储书籍不够致使学生无书可读,等等。当然,就可以做到而没有做到的方面而

4、言,最根本的失误还是教育理念落后,还是以传授知识为主,未能树立起围绕学生主体性,以培养独立观察、思考、创新、实践的人才为目标的教育理念。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我们认为,新问题很多是根源性的体制问题或宏观性的社会问题的必然产物,要立刻改变这些根源性和宏观性的问题是不现实的。合理的思路是思考如何“戴着镣铐跳舞”,即在现实条件下如何通过切实可行的做法尽可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遵循这个思路,我们发现,亟需的可能改变的是让学生尽可能克服“四个疏远”,即与原著的疏远、与现实的疏远、与中国的疏远、与文字的疏远。下面,我们以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的教学为例,一一具体说明。第一个疏远,即学生不读原著,导致学生

5、与西方文学课程存在的根本原西方文学原著本身的价值与魅力疏远。这是显而易见的一个问题,由于不接触原著,学生丧失了举一反三、独立思考和批判的可能,让西方文学教学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西方文学课程也就随之沦为了彻头彻尾的考试学科,学习也仅为了考试,学习的目的也就是背背人名书名思潮名。但对学生增加读原著的时间或许真的不能抱太大希望,所以,现实的做法是:第一、改变面面倶到的文学“史”的讲法,在西方文学史课堂上加大文学作品欣赏与分析的比重,让学生领略文学名著的魅力。以《包法利夫人》为例,在讲作品艺术特点的时候可以摘取原著中的原文予以证明,既避免抽象罗列,也可以让学生品味名著的魅力。如在讲作家退出作

6、品的写作方法时,我们摘录了原著中的两段话:“她越看他,就越有气。他年纪越大,动作也就越笨:吃果点时,他把空瓶的塞子切开;餐后,他用舌头舐牙齿;喝汤时,他咽一口,就要咕噜一声;因为他开始发胖了,本来已经很小的眼睛,给浮肿的脸蛋往上一挤,挤得似乎离太阳穴更近了。”“白领子朝下翻,露出她的脖子,一条中缝顺着脑壳的弧线,轻轻下去,分开头发;头发黑乌乌的,光溜溜的,两半边都像一块整东西一样,几乎盖住了耳朵尖,盘到后头,挽成一个大髻,又像波浪一样起伏,朝鬓角推了出去。这在乡下医生,还是有生以来头一回看见。她的脸蛋是玫瑰红颜色,她像男子一样,在上身衣服两颗纽扣中间,挂了一只玳瑁眼镜。”当学生读了这些段落

7、,就理解到作家是完全用了作品中的人物的眼睛来看事物;他们还表示深有同感,并举出很多例子,说明“一切景语皆情语”,对处于不同心境下的不同的人,同一个事物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而福楼拜坚持作家退出小说,说明他敏锐地注意到了这一点,这对他们很有启发。在讲到福楼拜是“苦吟派”作家时,我们摘录了原著中这样一部分:初到永镇,爱玛与赖昂那一段长迗三页的对话。通过仔细阅读,我们发现在这中间,有时是“包法利夫人”发问,有时也换上“爱玛”;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