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浅析新课程理念下中学英语的有效教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浅析新课程理念下中学英语的有效教学摘要:有效教学是实现最大教学效益的唯一指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应该遵照新课标的精神进行英语课堂教学的创新,以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有效课堂教学的涵义及其特征出发,对如何提高中学英语课堂有效教学谈几点看法。关键词:新课标;中学英语;有效教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英语老师努力将新的理念和方法渗透并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获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但是当我们深入到中学英语教学实际,就会发现目前英语教学仍然存在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英语教学低效、无效现象仍然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2、、中学英语教学观念上的根深蒂固。新教材要求以学生为主角,交际为中心,操练为重点。它不要求所有第一次出现的语法现象都讲,目的是让学生先有感性认识,先会用。见多了,用多了,感性认识加深之后,教师和学生再一起总结,这是典型的归纳性教学观念。但是,多年来,语法为纲,翻译为方法的教学模式,使相当数量的中学英语教师形成了以自己为中心,一言堂的教学习惯,以及多讲,细讲的教学观念。学生的主要课上活动就是听讲,记笔记、偶尔回答一些问题,完全处于被动的位置。有些教师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忽略了教学目标要具体、明确,导致教学的随意性大。(二)、中学英语教学方法上的不求甚解。一些教师把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当作是“体
3、现采用新课标、新方法”的一种标志,没有认真学习该方法的理论,了解和掌握该方法实际用法,也不管是否合适。如新课标中明确倡导的真实任务型教学法,部分老师并没有真正理解其涵义,只是把课堂教学中的活动换个名称,都当作任务设置。任务之间没有联系,教师对如何完成任务也没有明确的说明,使任务流于形式,结果时间用了不少,实际效率却不高。另外,有些教师课上仍以讲解词汇、领读课文、分析语法和翻译课文为主,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很少。这些都影响着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中学英语教师业务水平上的差异。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英语课堂教学,强调导入阶段的趣味性、探索性和介绍阶段的情景设计。但是在实际过程中,由于教师业
4、务水平、理解能力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差异,在导入阶段只注重趣味性而忽略科学性,在介绍阶段只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而忽略了时间和实效。甚至有些内容与主题毫不相干,没有起到激发学生学习新内容兴趣的作用,既浪费时间又影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四)、中学英语教学管理上的误区。新教材使用过程中也有一些教学管理上的问题。有些-页脚---教学管理人员也因循守旧,认为新教材语法比较简单,没有什么好讲的,主张开快车。本应该每节课学习一课书,却要求教师讲两课书。教学进度也不是以学生是否会用所学过的知识为尺度,而是以教师有没有值得讲的语法内容为尺度。这实际上仍旧是语法为纲,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一方面抱怨学生听、说能力
5、差,一方面又要求教师开快车,赶进度。同时,部分教师对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没有充分利用,在实际教学中,为了追求课堂的“新”而滥用多媒体课件,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制作多媒体课件上,忽视对教材的钻研和教学的设计与思考,片面追求课件的美观和技术含量,从而降低了教学效果。教育部在颁发的《中学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既体现“教”的有效性,更体现“学”的有效性,在教学中,我们英语老师要将创新教育理论与本学科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激发并强化学习动机,合理使用教学方法,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放在英语教学的
6、首要地位,把学生的学习策略、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作为学习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英语教师,我时常在思考为什么老师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准备材料、组织教学活动,学生也积极参与了课堂教学活动。但是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大多数学生的知识积累、技能提升仍在原地踏步,很多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还十分有限,较高的投入换来的是较低的教学效率。仔细想想不难得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是无效的或低效的教学行为。我们英语教师都清楚一句格言:“Graspall,graspnothing”,为此,我开始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教学行为,去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效果,并十分关注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发展。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
7、个人对于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看法:(一)转变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1、-页脚---更新观念,积极进行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先进的教育观念是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的,教育观念转变的本身也要在教育方式的转变中进行,前者是方向和基础,后者是落角点和归宿,二者相辅相成。因此,我们必须想方设法改变我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而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与否,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