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382640
大小:5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09
《谈高校图书馆现状和发展创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谈高校图书馆现状和发展创新[提要]高校图书馆作为一个专门收集、整理、保存、传播文献的重要职能部门,它担负着为高校提供教学、行政科研等服务的任务,在高等教育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改变现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更好地为高校服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现状;发展方向中图分类号:G251文献标识码:A收录日期:2013年6月20日一、高校图书馆的作用高校图书馆是高校文献信息的中心,是高等教育教学、科研进行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同时也是高等学府及社会实现信息化的重要基地。一个高校的图书馆是这个大学地位和实力的象征。图书馆作为一个纸质资源、网络资源、电子资
2、源集于一身的职能机构,于师资力量、科研设备并称为现代化高校的三大支柱。高校图书馆在学校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我们提升高校的知名度,造就富有中国特色的有科学、有文化、德智体全面性发展人才,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作用。、高校图书馆现状进入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图书馆事业开始陷入不景气的境,特别是占全国图书馆总数的12.9%的高校系统图书馆更是发展缓慢,步履蹒跚。主要表现在:1、馆藏数量较少、品种较少、结构混乱。藏书量是衡量一个高校图书馆办馆条件、水平的重要衡量参数。由于办学规模、模式等多种原因制约了图书馆图书的藏量、品种单书结构混乱,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图书馆藏书量不容乐观2、文献
3、资料大量出版,价格攀升,经费不足。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发展迅速,用于图书事业的投资不断增加,但是我国毕竟还是处于发展阶段,加之地域经济的差别,各个高校对于图书馆的投入相差许多,多数高校都将大量经费投入到教学、科研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当中去,大多图书馆都停留在建设初期,后期投入相对减少,加之文献出版量迅速增加,价格成倍增长,许多图书馆不得不大幅度消减图书的订购量和品种等等诸多元素严重制约了高校图书馆的发展。3、图书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人才流失严重。多年来全国高等学府的发展速度迅猛,但是图书管理方面的人才匮乏。高校图书馆素来被喻为“清水衙门”,虽然场馆设施不断在更新建设,但是
4、仍不尽如人意。经费的拮据,加之计划经济下长期形成的管理模式出现了诸多弊端,不仅无法加快图书馆现代化建设,更多的影响到了人才的大量流失。一些老职工没有经过正规的图书管理系统培训,缺乏分类、编目知识,而一些年轻人又在一些高薪的吸引下另谋出路,形成了青黄不接的通病。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和创新。4、综合服务能力不高。高校图书馆是高校的文献情报中心,是一个学校教育系统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职能部门,它在配合高校教育、培养人才、顺应新形势下教育发展趋势中起着积极的导航作用。但许多高校书馆还是停留在一借一还的最低层次,工作人员各司其职、互不相连,岗位之间缺乏
5、沟通。服务功能分散,信息提供难以集中化,往往各个部门之间相互推诿,缺乏协作与配合,未能形成图书资料服务中的信息集成。三、高校图书馆发展方向1、提高创新意识,增强创新理念。提高创新意识、增强创新理念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根本动力。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是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需要。创新是迎接当今信息时代挑战的必然要求,是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高校图书管理人员来说,只有不断地学习、紧跟当今信息时代的步伐,掌控最新的专业知识、专业技术,从原有的禁锢中走出来,确立与本学校各专业发展相结合的新观念,以严谨的科学的管理方法优化高校图书管理的各项工作。2、明确图书馆的办馆方向。如何
6、成为一个现代化、高水平多元化的图书馆,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办馆方向,即指导思想。21世纪是一个知识型、学习型、创新型的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信息的爆炸时代。高校的图书馆要改变“辅教”的地位,争取在学校整体工作中成为一个参与者,充分发挥图书馆现有的文献资料、多媒体网络信息资源,有计划地对在校学生及不同类型的读者行使图书情报信息和综合技能等多方面的教育职责的功能。力争在学校整体工作中做直接的参与者、策划者,使高校图书馆无论是从观念、管理模式等各方面转静态为动态。3、加快网络建设,充分发挥网络平台优势,建立各高校之间的网络资源共享。高科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由于其在高校图书馆
7、的广泛应用,使得高校图书馆基础设施发生了巨大的、根本性的变化。更新观念,强化各高校之间资源共享意识是当前的发展趋势。从“九五”到“十五”期间以全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建设为标志的全国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建设计划的顺利实施,对于带动全国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建设,增强文献信息资源保障能力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化通讯技术形成图书馆文献信息网络化、多元化、社会化、远程化传递,紧密结合本馆的特点,加强高校与高校之间、馆与馆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最大化实现文献、多媒体、信息的资源共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