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373919
大小:54.62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09
《运用网络资源点燃语文教学创新火花》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运用网络资源点燃语文教学创新火花湖北省咸丰县丁寨乡蒲草小学445603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创新人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径。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牛的创新精神呢?一、质疑问难,激发创造个性“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新基础教育明确指出通过让学牛“质疑”可以激发学牛主动探究的意识,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培养大胆探索、勇于批判的创新精神。质疑是创造之母,世界上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源于质疑。少年儿童天真好奇,对凡事都爱问个为什么。因而在教学中,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火花,鼓励学牛质疑问难,激发起学牛求知的强烈愿望,让学牛
2、在己有的知识基础上,去探索规律,给学牛更多的想象机会,从而培养学牛的创新精神。课前质疑。在语文课前学牛通过预习课文,在疏通课文的基础上质疑。我在上每节语文课前让学牛自学质疑。学牛通过主动查字典学习牛字词,主动寻找疑问,以待课堂上进一步探究解决。这样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有浓厚的兴趣去学习探究。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创设民主氛围,激发创新欲望仓设氛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要培养学牛的创新能力,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牛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维,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创设具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和宽松的环境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经验证明,网络资源的广泛应用
3、,恰当地解决了教师在备课环节中的氛围设计的难题。三、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多点激发,鼓励质疑创新,点燃创新火花疑是一切发现创新的基础。创新意识源自质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图文并茂,多点开花,尽可能地创设多个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的独到认识。比如教学《半截蜡烛》一课时,在品悟法国一个普通家庭,母子三人为了保护绝密情报而置宝贵生命于不顾的精神吋,一个学生说是因为这一家认为两相比较,一个重,一个轻。很显然,这学生认为国重家轻。这吋,
4、另一个学生起来说,报国固然很伟大,但是,如果我们都一味地不知保护自己而盲目瞎干,那最终不是国破人忙吗?争论到这里,我并没有说教,只是放了两段资料,一个是苏联的卫国战争,他们只打了4年,以牺牲二千五百多万的民族代价赢得了胜利,另一个是中国的抗日战争,从1931年的9.18算起,满满地打了14年,结果我们以三千五百多万的民族牺牲还没有赢得根本性的胜利。通过这两段资料的比较,学生自然知道了结果。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也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多思考,多质疑,以疑启思,提高思维的变通性,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四、合理利用资源,开发求异思维,善于创新,擦燃思想的火花求异
5、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异想天开”是未来发展的先导,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现实。语文教学中,注意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甚至展开争论,不能满足一个答案,教会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求得多种结论或答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求异中创新。这要求教师必须放弃以答案模式为主的教学思路,在教学中不给学生答案。其实语文里本就没有对与错之分,只有好与更好之别。我在教学《中彩那天》这篇文吋遇到了这样的情景:父亲曾经试图擦去K字,留下这辆车,但最终还是把这车给(生:还给库们了),父亲为什么要还呢?(生
6、:他觉得这样做才不违背道德),可是这事别人又不知道啊。学生说,书上就是这么说的。这吋,我用动画演示了这一情节,他的表情、动作、内心活动都在这画上了,学生看了,沉默了好久,是呀,道德只是一-道简单的是与非的选择题,可是践行起来却需要多大的勇气啊。又如,教学《落花生》一文:生:那里买种,翻地,播种,浇水,应该用顿号,不应该是逗号。师:你根据我们以前的判断,并列词语间是顿号,这里用的是一一学生:逗号。师:问得好,为什么呢?大家猜猜看。大家七嘴八舌说起来了,回答五花八门。这吋我们用动画的形式把这几个动作演示了一下:这几件事都隔了一定的时间,但是又隔得不久,而且这几件
7、事不是一下子都能完成的,所以这里用了逗号。哦是这样子的了,同学们都长出了一口气,觉得既好玩又趣。五、合理利用资源,激发散思维,燃星星之火一切创造都伴随着想象,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口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想象功能,找准想象的切入点,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学《火烧云》第二自然段“天空中的云从西边-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吋,学生通过自觉提出这样的问题:文中的“烧”换成“红”可以吗?老师不急于冋答,而是因势利导,引发学生讨论。学生们
8、在小组讨论后纷纷“献计”,有的说不行,这样用词不准确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