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调中汤治疗脾胃不和型小儿厌食症44例疗效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调中汤治疗脾胃不和型小儿厌食症44例疗效观察S3摘要:目的:观察调中汤治疗脾胃不和型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12年9月我院儿科门诊诊治的小儿厌食症患儿86例作为观察对象,按就诊前后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两组。对照组给予葡萄糖酸锌口服液,治疗组给予调中汤服用。疗程均为四周,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痊愈率、显效有效率分别为61.4%,15.9%,有效率为15.9%,总有效率为93.2%;对照组分别为33.3%.16.7%.19%,总有效率为69.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
2、学意义(P〈0.05)。结论:调中汤能有效调节患儿脾胃肠道功能,改善脾胃不和症状,增强食欲及食量,对厌食症治疗疗效明显,临床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关键词:调中汤脾胃不和小儿厌食症临床疗效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476【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321-01现在社会中,由于喂养不当及先天禀赋不足,小儿厌食症的发病率仍较高。本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患儿长期的食欲减退或缺乏,伴有呕吐、腹泻或便秘,腹胀、腹痛等症状,又称之为消化功能紊乱
3、[1]。厌食症是一种临床症状,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疾,多发于3-6岁的幼儿,病因主要胃肠道功能紊乱有关。中医学多以患儿脾胃不和来辩证论治,临床上,我们应用调中汤治疗本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9月-2012年9月我院儿科门诊诊治的小儿厌食症患儿86例作为观察对象,按就诊前后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两组,治疗组44人,对照组42人。其中男孩52例,女孩34例,年龄在3岁-7岁,平均4.5岁。所有入组患儿均经血常规及彩超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关于脾胃不和型小儿厌食症
4、的临床诊断。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具有可比性。1.2治疗方法:治疗组:予调中汤治加减治疗,主方如下:党参6g、茯苓10g、白术6g,紫苏梗10g、陈皮5g、枳壳5g、焦三仙各6g,甘草6g。每副水煎取汁200-250ml,分三次口服。服药困难者可分多次小量频服。2周为1疗程,服用2-3疗程。对照组:予葡萄糖酸锌口服液口服,〈3岁,5ml/次;23岁10ml/次,每日2次。疗程同治疗组。1.3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制定如下疗效标准:临床痊愈:食欲正常,食量与同岁正常儿童相当,无呕吐、腹泻、腹痛、腹
5、胀等症状。显效:食欲增强显著,食量恢与同岁正常儿童的75%左右,伴随消化道功能紊乱症状改善明显。有效:患儿食欲较前好转,食量达到同龄儿童食量的一半左右,伴随消化道症状、体征较前好转。无效:患儿食欲、食量均无好转或者较前加重,伴随症状、体征无改善。1.4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卡方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治疗组临床痊愈率、显效有效率分别为61.4%,15.9%,有效率为15.9%,总有效率为93.2%;对照组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分别为33.3%、16.7%、19%,总有效率为
6、69.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经卡方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lo表1两组疗效比较3讨论小儿厌食症近年来发病率有增高趋势,主要跟喂养不当及小儿体质弱有关,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病机关键是微量元素缺乏或胃肠动力功能障碍,对于本病没有特效的方法,部分患儿可能与缺乏微量元素有关,口服锌剂有一定的疗效[3]。中医学认为本病的病机在食滞脾伤,脾胃不和,由于胃失受纳,脾不运化,水谷不能升清降浊,久而食之无味,不思饮食,形成本症。对于本病,由于患儿长期厌食,导致体重无增加或降低,不可认为本病是虚证,治疗时不能纯“补”,导致
7、补而不受,治疗的关键在于运脾开胃,调理中焦,消补兼施。调中汤是我院多年临床经验总结的治疗厌食症的效验方,针对临床上厌食,饮食纳差,面色黄,腹痛、腹胀等症属脾胃不和的症状,疗效明确。方中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合四君子汤之意,平补脾胃气虚,助脾运化。紫苏梗、陈皮、枳壳,疏通中焦,行气消痞。焦三仙由山楂、麦芽、神曲组成,消积化滞。本方中以平补为基础,加用行气消导药物,消补兼顾,共奏宽中理气、健脾开胃之功。现代药理学研究也表明,四君子汤有调节胃肠道功能的作用,陈皮、枳壳本能够温和刺激胃肠道,促进消化液的分泌,促进肠道蠕动[4]。本次临
8、床研究中,调中汤组的总有效率达93.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1%,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提示中药组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组,疗效确切。综上所述:中汤能够有效调节患儿脾胃肠道功能,改善脾胃不和症状,增强食欲,对厌食症治疗疗效明显,临床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参考文献[1]汪受传•中医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