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357221
大小:92.50 KB
页数:35页
时间:2018-12-09
《京杭运河特大桥桥梁洪评报告81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京杭运河特大桥桥梁洪评报告812.txt每个女孩都曾是无泪的天使,当遇到自己喜欢的男孩时,便会流泪一一,于是坠落凡间变为女孩,所以,男孩一定不要辜负女孩,因为女孩为你放弃整个天堂。朋友,别哭,今夜我如昙花绽放在最美的瞬间凋谢,你的泪水也无法挽回我的枯萎~~~ 宿新高速公路京杭运河特大桥防洪评价报告 设计证章:水利行业甲级 证章号:110006-sj 中水淮河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中水淮河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二○○八年六月 宿新高速公路京杭运河特大桥防洪评价报告
2、 设计证章:水利行业甲级 证章号:110006-sj 中水淮河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中水淮河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批准:章 敏 审定:张少华 审核:马瑞峰 校核:王永峰 胡魏耿 编制:王永峰 杨安邦 胡魏耿 :胡魏耿 王永峰 主要参加人员:王永峰 杨安邦 王 宇 徐 峰胡魏耿 马瑞峰 目录1概述31.1项目背景31.2评价依据51.3技术路线及工作内容62基本情况82.1建设项目概况82.2桥梁设计122.3河道基本情况142.4现有水利工程及其他设施情况18
3、2.5水利规划及实施安排193河道演变213.1废黄河213.2京杭运河234防洪评价计算264.1水文分析计算264.2壅水分析284.3冲刷分析305防洪综合评价365.1与现有水利规划的关系与影响分析365.2与现有防洪标准和有关技术、管理要求的适应性分析365.3对行洪安全的影响分析385.4对河势稳定的影响分析395.5对现有防洪工程及其他水利工程与设施影响分析395.6对防汛交通、抢险的影响分析405.7对第三人合法水事权益的影响分析415.8洪水对桥梁的影响分析416防治与补救措施426.1废黄河426.2京杭运河457
4、结论与建议467.1结论467.2建议47 1概述1.1项目背景 宿迁至新沂高速公路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新沂市境内,起点接宁宿徐高速公路,终点与京沪高速公路相连。宿新高速公路的建设对加强宿迁与连云港地区的联系,增强宿迁和新沂的南北向交通区位优势,完善江苏省及国家南北向运输通道在区域内的路网布局结构,分担京沪高速公路的交通流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项目地理位置见附图1。 根据宿迁至新沂高速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的主要成果,路线起自宁宿徐高速公路宿迁南枢纽,向东北向跨越船行干渠,沿宿迁城市规划建设区的外侧,在申湾附
5、近跨越废黄河和325省道及京杭运河,经陆集镇折向北与宿迁南环线(规划的新325省道线位)相交,向北经过规划建设的宿迁张家港工业园区东侧,在曹集北跨越规划的徐宿连运河,经过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化工园区,在窑庄跨越新沂河后进入新沂境内,在新民附近跨越沭河,经踢球山在郭庄西跨越徐连高速公路后,利用新沂无锡工业园规划预留的线位穿越园区,在仲庄跨越323省道、新长铁路及规划的205国道改线线位,路线终点在大佃户东与京沪高速公路衔接。项目路线全长68.08km(工可报告),设置何庄枢纽、宿迁南互通、宿迁北互通、新沂河互通、王庄互通、北沟枢纽及仲庄互
6、通、段宅枢纽等8处互通式立交,设置曹集服务区1处,全线共设置主线特大、大桥5568.7m/8座,中小桥1018.6m/21座,主线上跨分离立交4401.0m/6座,支线上跨分离立交9座。宿迁至新沂高速公路工程规模见表1.1。 宿迁至新沂高速公路总体近南北走向,线路示意见附图2。附图2中,AK方案为推荐线路,CK方案、DK方案、EK方案、HK方案为AK方案比选线路。 本线路跨越的主要河流有西民便河、废黄河、京杭运河、马河、总六塘河、徐宿连运河、新沂河、沭河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的要求,建设跨河、穿河、穿堤、临河的桥梁、码头
7、、道路、渡口、管道、缆线、取水、排水等工程设施,应当符合防洪标准、岸线规划、航运要求和其他技术要求,不得危害堤防安全,影响河势稳定、妨碍行洪畅通;河道、湖泊管理范围内的土地和岸线的利用,应当符合行洪、输水的要求。禁止在河道、湖泊管理范围内建设妨碍行洪的建筑物、构筑物,倾倒垃圾、渣土,从事影响河势稳定、危害河岸堤防安全和其他妨碍河道行洪的活动。在洪泛区、蓄滞洪区内建设非防洪建设项目,应当就洪水对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影响和建设项目对防洪可能产生的影响作出评价,编制洪水影响评价报告,提出防御措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按照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程
8、序报请批准前,应当附具有关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的防洪评价报告。 表1.1宿新高速公路工程规模一览表序号 工程项目 单位 工程数量 1 路线里程 km 68.08 2 路基土石方(断面方) 万m3 533.61 3 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