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349711
大小:61.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09
《傅山书法艺术简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傅山书法艺术简析傅山(1607〜1684年)字青主,别号颇多,诸如公它、公之它、朱衣道人、石道人、啬庐、侨黄、侨松等。世居大同,后徙于忻州,逮至其曾袓傅朝宣,移居太原阳曲(今太原北郊)西村。傅山通晓经史诸子之学,兼工诗、书、画、印、音韵,对医学、膳食也有很深的造诣。傅山出于官宦书香之家,家学渊源,先祖连续七八代有治诸子或《左传》《汉书》而卓然成家者。曾祖傅朝宣曾为宁化府仪宾、承务郎,祖父傅霖累官山东参议、辽海兵备,其父傅子谟终生不仕,精于治学。傅山自幼聪敏过人,博闻强记,秉承家学,后就读于三立书院,师从山西提学袁继成。袁继成是明末有名的耿直之臣,提学Hi西时
2、,以“立法严而用意宽”的精神整顿三立书院学风,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他极重文章、气节的教育,对傅山影响颇深。傅山亦以精文辞、重节气得意于袁氏门下。袁继成曾任兵部侍郎,为官清廉,为人耿直,得罪权贵魏忠贤之流,被贬为山西提学。祟祯九年(1636年),魏忠贤死党山西巡按御史张孙振诬告袁继成,陷其入狱。傅山与薛宗周等联络生员百余名,联名上疏,步行赴京为袁请愿,屮明冤情。经过长达七八个月的斗争,冤案得以昭雪,博山从此名扬京师乃至全国。袁案结束后,傅山返回太原。他无意仕途,寄寓寺庙,潜心著述。祟祯十六年(1643年),受聘于三立书院讲学。明亡后,为表示对清廷剃发的反抗,他
3、拜寿阳五峰山道士郭静中为师,出家为道,道号“真山”。因常着红色道袍,遂自号“朱衣道人”,别号“石道人”。清初,为了笼络人心,泯除亡明遗老们的反清意识,康熙帝在康熙十七年(1678年)颁诏天下,命三品以上官员推荐“学行兼优,文词卓越之人”,傅山称病推辞。阳曲知县戴梦熊奉命促行,强行将他抬往北京。授其闪阁中书之职,他淡然处之。由京返太原后,地方官员闻讯去拜望,以内阁中书称呼之,他不予理会,表现出“尚志高风,介然如石”的品格和气节。傅山对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zhi)极为推崇,因而他的思想也具有强烈的叛逆性。他一反当时学者多以经学为中心的研宄风气,独辟研究子学的新途
4、径。对于文辞诗赋,主张要“生于气节”,以是否有利于国家和民族为衡量标准。傅山一生著述颇丰,惜大都散失,留存于世的仅《霜红龛集》和《两汉人名韵》两部。傅山于书法,善学妙用,造诣极深,被时人尊为“清初第一写家”。其书法源自颜真卿,但能出其新意,自成面目。他提出“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的书学理论,对后世影响极大。傅山强调书品人品之高度统一,赞成老、庄“古朴自然”的观点。他认为,至美的书法乃是崇高的人格、忠贞刚正的品性的自然流露,而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朴实率真,必须根除巧妙虚伪的做作,要“不见文字,但见性情”,“不假修饰,任其丑朴”。傅山先生这
5、种法贵天真,不扬于俗的思想,正是老、庄学派对天然之美的礼赞和推崇。他借庄子的“人为失性”说,反对董其昌的“巧妙”说;用庄子“纯朴不殊,性情不离”的无为的至朴至美,来证明崇高人格不加修饰的自然流露就是最完美的书法。他说:“汉泶之不可思议处,只是硬拙,初无布置等当之意”“信手行去,一于大若拙己矣。”他反复强调“拙”,由“拙”归于大巧,认为人为追求的奇巧,只是小巧;大巧不论美丑,但见性情。依据这种至朴至美的道家美学观,他针对巧妙而讲拙,针对柔美而讲丑,针对轻滑而讲直率,把传统书法美学的人格主义和自然主义统一起来,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大美境界。傅山对崇高壮美的追求和讴歌
6、,也始终贯穿在他“四宁、四毋”的书法美学思想中。我们可以将他主张的宁丑、宁拙、宁钝、宁朴、宁隘、宁支离、宁真率概括为宁为玉碎,将勿媚、勿巧、勿利、勿妩、勿轻滑、勿安排概括成不为瓦全,这是傅山美学品格中最有锋棱的地方。他反对“美而恶”,以美为根本标准,主张宁耍11之善,不要美之恶,淋漓尽致地发扬了老、庄美学“丑而善之美”这一主张,极大地充实我国传统书法美学的内涵并为之开一新境界。艺术中的崇高是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崇高的反映和创造,因而也是艺术家崇高精神品格的表现。从美学上理解,崇高就是力之壮美,傅山所作许多波澜老成的龙蛇大草,正是体现他这种美学思想的鸿篇巨制。近年
7、,傅山书作亦频见于国内大拍卖行中,作品行情稳中有升。但出现的精品不多,短期影响了其价格走势。相信随着傅山书法精品从民间不断涌现,其艺术价值将得到市场追捧。责编雪尘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