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334497
大小:58.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08
《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策略浅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策略浅析曾宇彬广东省兴宁市新圩中学514500摘要:初中语文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要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也要注重学生表达能力、创新能力与综合能力的培养。将提问式教学法应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提问式教学在初中语文中的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木文主要分析了提问式教学法在初中语文中的应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提问教学问题对策在社会的发展之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也在进行着不断的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新课程改革模式下,传统的教学方式己经难以适应教育工作的发
2、展了。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教师只有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学生的思维感官,才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而提问式教学就能够达到以上的要求,该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升学牛.的独立思考能力,也能够帮助学生获取到更多的知识。而要有效地提升提问式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需要掌握教学提问的策略。一、提问式教学法在初中语文中的应用问题1.学生自主性较差。初中阶段学牛.的学习自主性较差,大多数的学生在课前都不会认真仔细地预习,而教师也没有多余的时间让学生来预习。因此,在提问时常常会出现一问三不知的情况,提问也往往变为教师的自问自答。这
3、样的提问法显然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2.提问方法不科学。问题的提问时机、提问方法、提问层次直接关乎提问式教学法的实施效果。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教师的提问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这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影响后续的教学进度。1.对于答案的处理不灵活。在现阶段,很多教师在提出问题后,为了节约吋间,往往走个过场就会自己做出冋答。还冇的教师一旦学生冋答错误,就会立即打断学生,公布正确的答案。这样不仅打击了学生冋答的积极性,也会制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2.重复问题的情况严重。在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常常将一个问题重复多遍,这不仅会浪费吋间,也会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知道教师会
4、重复,就不会认真地听讲,因此,该种方法是应该摒弃的。二、初中语文教学的提问策略分析1.问题的设置要难易适中。例如,在《最后一课》的教学中,当学生对于人物形象与教材内容冇了初步的了解之后,教师就可以提出如下的问题:“同学们,大家思考一下,实际上,写粉笔字并不是一件难事,那么作者为什么说‘用尽全身的力气&rSqU0;呢?”这样的问题难易适中,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的内容,又能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文章中蕴含的爱国情感,还起到了弘扬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2.提问要有深度。例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中,针对成绩较差、成绩中等与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分别提出如下的问题:从题
5、B示意分析,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呢?为什么作者认为百草园是他的乐园呢?为什么作者说三味书屋的生活与学>』是枯燥乏味的呢?采取这样的提问方法就可以照顾到每一个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这也是因材施教观念的具体体现。3.问题要与教学0标相结合。例如,《故乡》中有一句经典语句:“其实世界上本没冇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以初中阶段学生的阅历,他们是很难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的。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师就可以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文章中的路是我们生活中的路么?文章中路与希望有什么联系呢?通过这样的问题,就能够对学生起到点拨的效用,学生理解起来就十分容易了。1.问题的设置要具有层
6、次性。例如,《变色龙》的教学一直都是很多教师头痛的问题,课文生涩难懂,学生的困惑也较多。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含义,可以鼓励学生从主人公性格、主人公善变的原因、文章揭示的主题等内容进行逐层分析,帮助学生理清楚文章的思路,从而让学生理解“变色龙”的含义。三、结语总之,将提问式教学法应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A)兴趣、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该教学法在初中语文中的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为了奋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必须把握好问题的深度、难易、层次,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将学生引入到探究的海洋中,这样才能冇效地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
7、,才能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参考文献[1】黄枫以有效提问促高效课堂一一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提问”低效现象浅析及对策⑴.新课程(中学),2010,(12)。[2]余美姣有效提问成就精彩一一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提问的实践与研究[J】.学周刊,2011,(11)。[3】赵海艳将“美育”融入语文教学之中的当代价值一一韦志成语文教育思想研究[儿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