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321331
大小:67.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09
《肿瘤患者放化疗的护理体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肿瘤患者放化疗的护理体会何三妹宫地康加(广州南洋肿瘤医院510405)【摘要】目的:浅谈肿瘤放化疗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对我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35例患者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经过我院对患者的细心护理,34例患者完全恢复健康,1例患者病情正在好转。结论:正确的护理措施对患者早日康复起关键作用。【关键词】肿瘤患者放化疗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2-0217-02肿瘤是机体正常细胞在内、外致瘤因素的长期作用下,所产生的过度增生与异常分化所
2、形成的新生物。肿瘤分类:良性肿瘤:良性肿瘤一般称为“瘤”,肿瘤细胞分化度高,近似正常细胞,包膜完整,呈膨胀性牛长,牛长较缓慢,除位于重要部位外,对人体健康无多大影响,不发牛转移。恶性肿瘤:恶性肿瘤包括癌(来源于上皮组织者)、肉瘤(来源于间叶组织者)以及胚胎性母细胞瘤等,少数恶性肿瘤仍沿用传统名称,称为“病”、“瘤”,如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等。恶性肿瘤无包膜,呈浸润性生长,边界不清楚;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较低,发展较快,可有转移,虽经手术切除,仍可复发。此外,在形态上属于良性,但呈浸润性牛长、切除后易复发,牛物学行为介于良、恶
3、肿瘤之间,称临界性肿瘤。肿瘤分期:目前临床较常用的为国际抗癌联盟(UICC)提出的TNM分期法,可比较全面反应肿瘤的牛物学行为。其中T(tumor)代表肿瘤,N(node)代表区域淋巴结,M(metastasis)代表远处转移。T、N后标以0〜4的阿拉伯数字,以说明肿瘤发展和淋巴及转移的程度,1代表小或少,4代表大或多,0为无,X代表不明,Tis为原位癌。M后标以0或1,0代表无,1代表有。各种肿瘤的TNM分类具体标准,由各专业协会决定。根据TNM的不同组合,临床将肿瘤分为0、I、II、III、IV期。回顾性分析我院2
4、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患者资料,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般资料:本院收治肿瘤患者35例,其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29岁〜52岁。1.2结果:35例肿瘤患者经过护理后康复率高,34例患者已经完全恢复健康满意出院,1例患者病情逐渐好转。2护理措施2.1放射患者的护理2.1.1放疗前后患者应静卧30分钟,避免干扰,保持充足的休息与唾眠。放疗期间应鼓励患者多饮水,促进毒素排泄。增进营养适当减少活动、多休息,逐渐增加日常活动量。2.1.2做好照射野皮肤的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尤其注意腋下、腹股
5、沟、会阴等皮肤皱褶部的清洁;穿棉质、柔软、宽松内衣并勤更换,避免摩擦;照射野禁用有刺激性的药物及洗涤用品;避免冷热刺激及粘胶布;严禁撕揭皮屑;外岀时防止日光直射。加强局部黏膜清洁如口腔含漱、阴道冲洗、鼻腔用抗生素及润滑剂滴鼻等⑴。2.1.3加强观察照射器官的功能状态,若发现严重不良反应吋,如膀胱照射后血尿、胸部照射后放射性肺纤维化等,应暂停放疗。2.1.4严格遵守无菌技术:保持病室内空气新鲜,每日通风2次;监测体温及白细胞计数。若白细胞计数过低,应保护性隔离,限制人员探视,每日2次紫外线空气消毒,并用升白细胞药物治疗。
6、2.2化学治疗患者的护理2.2.1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和方法。静脉给药应根据药性选用适当的溶媒稀释至规定浓度;合理选择静脉并安排给药顺序,掌握正确的给药方法,以保护血管;妥善固定针头以防滑脱、药液外漏。一旦发现药液不慎溢岀,应立即停止用药,冋抽溢出的药液,局部皮下注入解毒药物后再拔针,局部冷敷24小吋,同吋报告医师并记录。2.2.2监测血象变化每周1〜2次,注意有无皮肤淤斑、齿龈出血及局部感染等。红细胞计数降低时给予必要的支持治疗,如中药调理、成分输血,必要时遵医嘱应用升血细胞药物。血小板降低时需注意安全,避免受伤。白细
7、胞计数降低时要加强病室空气消毒,减少探视预防医源性感染;对大剂量强化化疗者实施严密保护性隔离或置于层流室。当血白细胞计数低于3×109/L,血小板低于80×109/L,吋,应暂停化疗,并进行相应的处理。2.2.3化疗前遵医嘱用止吐药;化疗吋用冰帽局部降温,可预防脱发;同吋保持病室内清洁,做好生活护理,减少不良刺激。治疗后若脫发严重,可协助患者选购合适的发套;皮肤干燥、瘙痒,可用炉甘石洗剂止痒;保持口腔清洁,出现口腔溃疡可用相应漱口液漱口;腹泻时应注意观察粪便,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同时注意肛门周围
8、清洁[2]。22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了解患者的不适,准确记录出入液量,监测肝肾功能,遵医嘱给予药物及相应的支持治疗,以减少或减轻化疗所致的其他脏器的不良反应。1讨论病因:目前认为是由多种外源性的致癌因素和内源性的促癌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①致癌因素(外因):包括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不良生活习惯方式。各种慢性炎症刺激及癌前疾病史。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