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305340
大小:54.1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09
《浅谈语文科发散思维的培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语文科发散思维的培养1.引导学生“想”语文科的内容决定学生必须会“想”,一个不会想的学生在语文课上无异于摸象的盲人,只能记住一些知识的零碎片段,却欣赏不到文学殿堂里的异彩华章。语文科原本是一个多维的立体世界,而非一个简简单单的平面。我们所接触的每一篇课文,也许只是这空间中的一个“点”,由这一“点”可以引申出无限的内容。“点”只是学生领略这个空间的一座桥梁,而空间所包含的一切才是学生真正需要掌握和寻求的内容。也有一些学生产生疑惑,他们认为自己每一堂课都在用脑思考,都在认认真真地“想”,怎么能说没用到发散思维呢。然而,这里所说的“想”并非指学生针对课本某一方面的内容所产生的
2、一点理解,而是指从原问题出发,通过联想、想象、猜想、推想等拓宽学生的思路。这也就是多角度思考问题,即发散思维。一旦将多种“想”法融入到语文科的学习当中,便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把问题弄懂。2.鼓励学生“问”在初步运用了多种“想”法之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便不再停留在表面上,而是向纵深发展。对于正处于青少年时代的高中生来说,他们的头脑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如果能将这些能量释放出来,对学习是大有裨益的。很多时候当他们弄懂了书本或习题上面的知识后,便开始关注一些相关的知识。例如不只要了解一个作家的一篇作品,还想知道他的一些其它作品,以及这个作家的风格;做完了一道题,不再满足于知道答案是
3、什么,还要知道其它的答案错在哪里,如何改正。这些“想”法在头脑中时时闪现,经过提炼,形成了大大小小的问题。这时候,鼓励学生“问”便成了当务之急。一旦他们将这些问题诉诸于语言或笔端,那么第一阶段(即“想”阶段)的发散思维便见出了成效。“问”一方面有助于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又培养了他们的置疑精神。一般来说,高中的学生由于年龄和心理的原因,不象小学生和中学生那样爱问问题,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心中没问题,相反,由于所学科目日渐增多以及内容的逐渐加深,他们的问题反而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如果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就很有可能影响到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因此,当一个学生的好奇心初露端倪
4、的时候,最好的措施就是将之发扬光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扬民主,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赋予他们“说话”的权利,鼓励他们“发问”。英国谚语说:提不出疑问,就求不到学问。一个不善于发问的学生可能谈不上是一个会学的学生,至少他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地寻求知识。3.启发学生“答”在课上,老师必然要对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另外学生通过上述“问”的过程,还会再产生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最终还要靠学生和老师来解答。对于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老师可以鼓励学生相互解答一部分,剩余的一些不好解决的问题再由老师解答。在日积月累中,学生慢慢形成了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尤其值得一提的
5、是,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将进一步运用发散思维。这里需要指出,语文科与其它学科的区别还在于有很多语文题的答案是不统一的,甚至有一部分题要靠学生自己想答案。这种情况可能是由新旧教材的差异、时代的发展,以及对一些旧问题的新观点造成的,它给学生做题增添了难度。它要求学生不仅学会综合分析问题,还要理性而全面地理解问题,最终寻找到答案。否则,在浩如烟海的习题中,很容易就迷失方向,觉得这个答案似曾相识,那个答案也有印象,一时不知该选哪个。长此以往,失误就会越来越多,成绩也不会提高。尤其在面对一些故意混淆你思路的答案时,单凭记忆来解决问题显然是不明智的,因为有很多的题并非是让你选对的,
6、而是让你选最佳的。这个时候,如果你不进入你的知识储备库,认真搜索一下,进行比较分析,是很难选正确的。因此在这个答题的过程中,学生将再一次运用发散思维。同时在运用发散思维的过程中,学生还会产生许多新问题,因此便形成了“想__问一一答”的循环过程。在每一次循环中,学生们都会有很大的收获,一方面巩固了书本中的知识,另一方面还使学生的课外知识有所扩充。在上述的三步骤中,发散思维得到了最充分的应用。除了在做题方面,发散思维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即使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讲,发散思维也是非常有用的。书本上的知识即使再丰富再有意义,也不可能完全调动起全班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那些离他们
7、生活年代久远或者是外国的一些文化背景差异较大的课文,学生一时难以弄懂它的深刻含义,便会产生厌学情绪。发散性思维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遇到上述情况,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讲述一些作家的趣闻秩事,或者再介绍一些他们比较生动独特的作品,从而引发学生联想,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往往在听了老师的介绍后,会对这些作家或作品产生兴趣,从而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学习和研究。另外处在这个信息社会,电视报刊以及网络对学生的影响也非同小可,在课堂上引出他们经常观看的电视节目或者是网站内容,进行“启发、讨论式”教学,他们一定会有亲切感,学习起来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