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629971
大小:3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0-24
《浅谈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浅谈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作者:刘峰俄罗斯伟大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谁要想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应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o”由此看来,发展学生的思维,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和核心。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吉尔福特也认为:在与创造力相关的两种思维模式(即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中,发散思维是创造力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是提高个人创造力的关键。然而遗憾的是,我国现行的种种教育迹象表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结果导致,学生的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发展极不平衡,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缺乏应有的创造力o故此,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修订版《大纲》语),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注重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笔者认为: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一、精妙之处留空白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相互融合的过程。教学时,教师如果能在精妙之处、动情之时,有意地留出空白,设置悬念,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去推测下文,则不失为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一个好举措。如:我在讲授《跳水》一文中”孩子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头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这段内容时,先通过—段动情的表述,唤起学生为孩子担心的紧张心情。然后,嘎然止住,留出空白。要求学生试想:如果你此时正站在甲板上,你会想出哪些营救孩子
3、的办法?刹那间,教室里议论纷纷。学生甲说:”我会马上去找一床海绵垫,让孩子跳到垫子上。”“如果船上没有海绵垫,怎么办?”学生乙插道。“在甲板上铺棉絮。”学生丙补充说。“拿一床被单叫四人扯开,让孩子跳到被单上也行。”学生丁也说道。“叫直升飞机!顿时,学生想岀的办法不下十几种。但这些办法来得及吗?是最快最有效的办法吗?紧接着,我要求学生再读课文,看看船长运用什么办法救了孩子。并比较分析刚才想的办法与船长想的办法哪个好?为什么?这样一来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船长的敬佩。类似这样的训练还有很多,如学习《黄河象》一文时,让学生推测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学
4、习《琥珀》一文时,让学生推测琥珀的形成过程等。这些精彩之处留空白的训练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都是大有益处的。二、质疑之时求发展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质疑能力的高低往往反映其思维水平的高低。为此,积极鼓励、正确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但实际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只停留在”谁怎么样”、”这是什么”的层面上,解答问题缺乏深层次的思维训练。此时,教师若能引导学生对所提的某些问题适当加以变化、发展,并编出一个具有发散性思维训练的发展题。那么,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也是极有帮助的。例如:我在指导学生学习《乌鸦喝水》一文时,首先让学生质疑,其中
5、有位学生提出,乌鸦最终是怎样喝到水的呢?我表扬了这位学生爱动脑筋。但这个问题的答案文中写得很清楚,学生一读便知,该题缺乏深究性。于是,我又鼓励学生:刚才这位学生提问很积极,但是还有没有人能在这个问题的基础上添加一个问题,使我们的脑筋转个弯才能答出呢?话一落音,学生热情高涨。顿时,就有学生提岀:乌鸦最终是怎样喝到水的,还有没有比那个办法更好的办法呢?问题一出,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于是,学生甲说:”还可以用脚把瓶子慢慢推倒,趁水从瓶口流出时,用嘴接着喝,用不着那样费劲地衔石头。”学生乙说:”也可以去衔一支吸管,直接插入瓶内,那该多方便。”……学生发散思维的闸门大开。此时,课堂上,你
6、一言,我一语,创新的火花不断迸出。调换角度寻变异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不高,往往是思维定势造成的。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解答问题时,一定要帮助他们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想方设法调换思维角度,使他们变单向思维为多向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目的。例如:我在指导学生思考《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人们为什么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时。开始,有几位学生回答都只知道从心情的角度去考虑:即人们怀念总理的心情沉重,没有心情去擦眼泪。随后我加以点拔:请大家从时间的角度上去思考,寻求新的原因。思考的角度一变,学生的答案就有新意。于是,有学生说:”老师,人们顾不得擦去腮边的眼泪还因为,如果人们去擦眼泪
7、,那么眼睛就要闭一下,这样就耽误了人们看望总理的时间。所以,人们宁愿喻着眼泪,忍着寒冷,也要珍惜这宝贵的一瞬间,多看总理一眼。”思考角度一变,学生的答案便有了创新的萌芽。再如,我在指导学生理解《赤壁之战》一文中”黄盖的船要离曹操的船不到二里了才点火,如果距离更近或更远有什么不好?”时。先要求学生从火力的角度思考:学生一会儿就明白了,距离太远或太近,就不能保证黄盖船上的芦苇在达到曹船时烧得最旺,火力最大,这样就不能达到烧毁曹船的目的。紧接着我又变换角度,要求学生从黄盖自身安全的角度考虑。学生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