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861552
大小:52.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29
《浅析语文科发散思维的培养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语文科发散思维的培养在一次习题课上,学生被一道诗歌鉴赏题难住了。这道题先给出了莎士比亚的一首诗,接着问对这首诗的中心揭示恰当的是哪一项。答案是“宣传人文主义的博爱思想”,可很多同学却选“表现无私奉献精神”。应该说这是一道难度不大的题,因为诗意很明显体现的是博爱精神,而且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最杰出的代表。可是学生偏偏选错了。我告诉他们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而人文主义恰是在那个时期形成并发扬光大的思想体系。这时一个学生说他不了解莎士比亚;旁边的学生马上反驳,说这是历史书上的内容;另一个学生则说不容易往那儿想。三种不同的回答,引发了笔者对语文科如何培养发散思维的一点思考。
2、 如果说一名高中生不了解莎士比亚还情有可原的话(毕竟以往的语文课本上对他涉及甚少),那么历史书上的知识居然不能迁移到语文习题上则是不容忽视的大问题。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不会的知识可以教,可是教了不能应用却等于没教。这里面不仅暴露出学生知识面的狭窄,更体现出他们发散思维的欠缺。 简单地说,发散思维指的是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在课堂上,发散思维的培养,主要是指培养学生学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或结论。发散思维在各门学科里都应用得非常广泛,但在语文科里体现得尤为突出和重要。无论是基础知识、阅读还是写作文,只要学会运用发散思维,很多看似有难度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3、语文不同于别的学科,它所涵盖的内容是非常广泛而驳杂的。既然如此,学习语文必须学会运用发散思维,把各门学科的知识以及课外知识(包括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都聚集在一起,建立一个知识储备库,随时准备调遣。只有这样,才能把语文知识学活学精学透。一味地照搬照抄是永远也学不好语文的。 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三步骤: 一、引导学生“想”。 语文科的内容决定学生必须会“想”,一个不会想的学生在语文课上无异于摸象的盲人,只能记住一些知识的零碎片段,却欣赏不到文学殿堂里的异彩华章。语文科原本是一个多维的立体世界,而非一个简简单单的平面。我们所接触的每一篇课文,也许只是这空间中的一
4、个“点”,由这一“点”可以引申出无限的内容。“点”只是学生领略这个空间的一座桥梁,而空间所包含的一切才是学生真正需要掌握和寻求的内容。也有一些学生产生疑惑,他们认为自己每一堂课都在用脑思考,都在认认真真地“想”,怎么能说没用到发散思维呢。然而,这里所说的“想”并非指学生针对课本某一方面的内容所产生的一点理解,而是指从原问题出发,通过联想、想象、猜想、推想等拓宽学生的思路。这也就是多角度思考问题,即发散思维。一旦将多种“想”法融入到语文科的学习当中,便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把问题弄懂。 在日常学习当中,很多学生都喜欢做大量的题,但由于思维定势的关系,往往在思考问题时只从一个角度着眼,例如一看
5、到毛泽东的词《虞美人·枕上》,马上就说体现了他对革命前途的忧虑,其实这首诗反映的是毛泽东的感情世界。还有的同学看到诗中出现重章叠句便说它借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实际并非如此。传统的思维模式在不自觉中促使人们凭借自己的经验和记忆来解决问题,结果造成许多不必要的失误,因此我们主张思维不定势。古人言: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大脑也是如此,如果总也不思考问题,必然会反应迟钝;相反若经常思考问题,便会变得敏捷灵活。 二、鼓励学生“问”。 在初步运用了多种“想”法之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便不再停留在表面上,而是向纵深发展。对于正处于青少年时代的高中生来说,他们的头脑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如果能将这些能量
6、释放出来,对学习是大有裨益的。很多时候当他们弄懂了书本或习题上面的知识后,便开始关注一些相关的知识。例如不只要了解一个作家的一篇作品,还想知道他的一些其它作品,以及这个作家的风格;做完了一道题,不再满足于知道答案是什么,还要知道其它的答案错在哪里,如何改正。这些“想”法在头脑中时时闪现,经过提炼,形成了大大小小的问题。这时候,鼓励学生“问”便成了当务之急。一旦他们将这些问题诉诸于语言或笔端,那么第一阶段(即“想”阶段)的发散思维便见出了成效。“问”一方面有助于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又培养了他们的置疑精神。一般来说,高中的学生由于年龄和心理的原因,不象小学生和中学生那样爱问问题,但这并不
7、代表他们心中没问题,相反,由于所学科目日渐增多以及内容的逐渐加深,他们的问题反而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如果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就很有可能影响到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因此,当一个学生的好奇心初露端倪的时候,最好的措施就是将之发扬光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扬民主,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赋予他们“说话”的权利,鼓励他们“发问”。英国谚语说:提不出疑问,就求不到学问。一个不善于发问的学生可能谈不上是一个会学的学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