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与数学的美丽相遇

儿童与数学的美丽相遇

ID:28280601

大小:67.1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09

儿童与数学的美丽相遇_第1页
儿童与数学的美丽相遇_第2页
儿童与数学的美丽相遇_第3页
儿童与数学的美丽相遇_第4页
资源描述:

《儿童与数学的美丽相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儿童与数学的美丽相遇摘要:回归儿童认知本位,遵循儿童自身发展规律,恪守数学自身特点,让儿童和数学美丽相遇,和谐共振,在获得对数学真正理解的同时,弘扬数学精神,培养思维能力,提升数学素养。关键词:关注儿童回归数学认知共振儿童数学教学应当从原点来思考和践行。所谓“原”,即原本、原初、开始的意思。儿童数学教学原点需要考量的是:儿童在哪里?儿童要去哪里?儿童还可能去哪里?实践屮,我们追寻儿童与数学的美丽相遇,让儿童直面数学本身,并获得认知共振、思想共鸣和视界敞亮。一、考量:儿童与数学的“美丽相遇”还有多远儿童与数学的相遇应当是美好的,但现实并非如此。许多学生惧怕数学,甚至患上了“恐数症”。在

2、冇些学生眼里,诚如著名主持人崔永元所说:“数学是类风湿,是骨头坏死,是心肌缺血,是中风,……是遭难。”宄其根源,是数学教学之路的迷失,是数学教学迷路了。1.越位:成人立场对儿童立场的“僭越”“儿童立场”应该是永远的教学立场。但在实践中,儿童“被边缘化”的现象比比皆是。教师从各自的教学视界和教材教参出发,很少潜心研究儿童的认知规律、学习心理,导致儿童与数学本原关系的疏离、断裂。数学“相遇哲学”认为,如果教师将自己对数学的理解、自己的观点以及教学设计强加于儿童,儿童与数学的相遇之路就将迷失。教学《长度单位进率》,一位教师这样提问:“学生们,如果1米等于100厘米,1厘米等于10毫米,那么

3、1米等于多少毫米?”多数学生答不上来。教师总认为这样的推理简单,对学生的不理解不可思议。其实,如果站在儿童立场分析,我们就不难理解了:儿童尤其是低年级儿童总是习惯于归纳教学,不适应演绎推理。上述教学,教师采用的是传递性关系推理,且推理屮还夹杂着计算,难度可想而知。类似地,儿童对于“1米等于100厘米,100厘米等于多少米”也没有深刻理解,因为这属于“对称性关系推理”。其实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儿童喜欢的直观图形让儿童获得理解的支撑。2.缺位:数学结果对探究过程的“傲慢”儿童与数学的相遇有一个从照面到直面再到会面(领会的面见)的过程,教师必须引导儿童经历这样的过程。受效率主义和功

4、利主义的影响,儿童与数学的照面常常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如此,儿童学过程呈现出“快餐化”“扯眼球化”现象,表现为记忆的快捷、思维的缩水、想象的贫乏。教学《认识吨》,许多教师时常借助多媒体,让学生看图,强化学生“1吨等于1000千克”的记忆。其结果是儿童在学习后,能够认识到“1吨很重”“1吨是一个大的质量单位”“正确区分填写吨、千克”,儿童似乎对“吨”的概念己经掌握了。但细细反思,我们不难发现儿童对“吨”的质量体验、感受并不深刻。如果让学生们给以吨为单位的物体填数量,他们常常无所适从。笔者在教学时,让学生们搬10千克大米,然后在此基础上增加1袋、2袋……儿童具体感受到“越来越沉”。此时辅

5、之以多媒体:10袋呢?100袋呢?借助内模仿、内想象、内感受,儿童获得“1吨”的间接体验。丰富的活动延展了儿童的知识体验过程,形成了儿童对“吨”的数学感受。二、沉思:让儿童与数学美丽相遇儿童与数学的相遇是美妙的生命旅程。“相遇哲学”提醒我们,儿童数学必须指向儿童、指向数学。在儿童数学教学屮,教师必须拥有儿童的情怀和数学的视野。“儿童”与“数学”的美丽、真实相遇能够让数学带给儿童更深的痕迹、生成更多的精彩。1.指向儿童儿童有着自身的“数学现实”,教师必须尊重儿童的“数学现实”,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将儿童由“可能发展区”导向“现实发展区”。因此,教师要关注儿童生活背景、揣摩儿童认

6、知风格、把脉儿童认知起点、关照儿童认知差异。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通常这样教学:首先复4长方形的面积,然后引导儿童动手操作,用剪、拼、移等方法让学生探宄,产生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粗略地看,似乎儿童经历了知识的生发过程,但在听课过程中,我听到了许多学生的微弱声音:为什么要这样操作啊?是的,儿童在知识流程里“走一遭”并不表示儿童对知识“知其所以然”。那么,儿童该以怎样的姿态直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笔者教学时首先让学生们回顾长方形的妞积推导过程一一“摆面积单位”,学生们自然地想到对平行四边形“摆面积单位”,结果发现,平行四边形无法用“面积单位”来摆。原因何在?学生们发

7、现平行四边形的四个角和长方形的四个角不同,不是直角。怎么办呢?能不能变成直角呢?由此产生“剪一移一拼”操作需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方法由此诞生。这样的教学指向儿童,让儿童主动介入数学学习过程,其数学思维得到“健康而缓慢的生长”,数学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2.指向?笛?教材知识是以“知识点”的形态出现的,它舍弃了知识诞生的“过程形态”,其结果是知识对人生命实践活动智慧的“遮蔽”。如果数学教学关注知识的“结果形态”,让儿童对知识简单“照面”,那么儿童将很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