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274166
大小:77.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2-08
《孙金贵的文学评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试论文学中的“比德”说 文/孙金贵内容摘要:在中国丰富的文学世界里,出现了很多的文学艺术手法,其中一个就是“比德”,所谓的“比德”,就是用某些自然物(如山、水、玉、梅、兰、竹、菊等)所具有的某些特性来比喻、象征人的高贵品德和高尚精神,即以自然之物来比喻君子之“德”。他产生于先秦时期,首次在荀子的作品里面出现,但是对后世的文学创作甚至对绘画、音乐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将从“比德”说及其发展概况、荀子的“比德”说、“比德”说与“比兴”说以及“移情”说的
2、区别、“比德”说的后世影响四个方面来对这个问题进行浅论,望对这一学说有更加深入的探索。关键字:”比德“说 荀子 文学一、“比德”说及其发展概况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在审美的过程中经常把自然之美和人的精神道德情操相联系,人们喜欢用某些自然物(如山、水、玉、梅、兰、竹、菊等)所具有的某些特性来比喻、象征人的高贵品德和高尚精神,即以自然之物来比喻君子之“德”,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比德”。追根溯源,“比德说”产生于中华文化最光辉灿烂的先秦时期。这一时期,社会结构发生剧烈变革,各种学说风起云涌,蔚为壮观,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景象。期间所产生的各种思想极为重要,它们共
3、同决定了后世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本框架和脉络,先秦以后产生的各种思想大都可以在此觅到源头。先秦儒家的“比德”说就是在这个“轴心时代”所产生的、对中国后世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学说之一。 在先秦儒家的思想家中,最早自觉运用“比德”手法来比拟君子之德的人是孔子,《论语》中有大量关于“比德”的记载,如“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其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是以水“比德”,他以“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著名论述正式拉开
4、了先秦儒家“水比德”思想的序幕,后世如《孟子》、《荀子》、《韩诗外传》、《说苑》等典籍,都对孔子的“水比德”说进行了具体而微的诠释,并对后世的文学艺术创作和人们的思维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但是,孔子只是在著述或者言论中“不自觉”地应用到了“比德”的手法,并没有系统地提出“比德”这种文学知识,包括在《诗经》《楚辞》中也有“比德”的用法,但是都具有“不自觉”性,而荀子才是首次提出了“比德”说的较系统概念、提出了“比德”说的思想的人。《荀子》一书通过孔子的话语,提出了“比德”这一概念,并一再举例,以强调、突出这一思想。所谓“比德”,就是将某一外界事物的种种性质,来比喻、
5、比拟或象征人的种种思想,从而在审美活动中将此事物的某种性质跟人的品德秉性或人事联系起来,加以审美的观照与体验。 自此以后,中国文学中,“比德”的应用以及这一学术研究就不断壮大,历朝历代的诗词歌赋中有其应用,小说戏剧中也有应用,甚至现代小说诗歌都难以逃脱这一艺术形式,可谓是影响深远,不可小视。 二、荀子的“比德”说 《论语》中没有出现“比德”的概念,但记载了孔子有关的一些言论。如:《子罕》篇云:“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篇又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显然是用流水一去不复反来比时光之流逝,以松柏之耐寒来比人品要在艰难之中方能显现其高
6、尚。这当然是比喻、比拟或者是象征。然而这其间,应当也表现出了因物而感的心理活动机制,《雍也》篇亦云:“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朱熹注曰:”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朱熹的分析,应当是合乎孔子的想法的。照此看来,这其间既有着比喻、比拟或象征,又有着因物而感。 《荀子·法行》和《荀子·宥坐》中一段对《论语》中记载的孔子话语所包含的思想,作了进一步的发展。 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贵玉而贱珉者,何也?为夫玉之少而珉之多邪?”孔子曰:“恶!赐!是何言也!君子岂多而贱之、少而贵之哉!夫玉者
7、,君子比德焉。温润而泽,仁也;栗而理,知也;坚刚而不屈,义也;廉而不刿,行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并见,情也;扣之,其声清扬而远闻,其止辍然,辞也。故虽有珉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诗》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此之谓也。” (《法行》) 孔子观于东海之水。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大徧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卑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洸洸乎不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