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271869
大小:81.61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2-08
《关于隐性课程对高职生人文素质养成正迁移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关于隐性课程对高职生人文素质养成正迁移探析摘要:隐性课程是高职院校重要的人文素质教育资源。根据隐性课程的特点,充分发挥隐性课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可以潜移默化地促进其对学生人文素质的迁移,从而能够使学生的情操得以陶冶,精神得到升华。关键词:高职;人文素质;隐性课程;正迁移作者简介:郭京红(1967-),女,山西平遥人,苏州卫生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职教学会2010-2011年职业教育研究立项课题“基础传统文化的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编号:2010163)成果之一。中图分类号:G71
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W01-7518(2012)32-0069-02对隐性课程的认知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是人类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相协调、统一的结果。1916年,美国教育家杜威就开始了对隐性课程的研究,并提出“附带学习”(collaterallearning)这一概念。随后克伯屈(Kilpatrick,W.H.)也提出了“伴随学习”(concomitantlearning)和“副学习”(associatelearning)概念,这些术语统指在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产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1968年,“隐性课程”这个术语是美国著名
3、教育学家杰克逊(P.W.Jackson)在其出版的著作《班级生活》(lifeinclassroom)中首次提出的。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卢姆认为在学校教育中除了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课程是显性课程以外,其他隐性因素,如学校的组织方式、人际关系、文化、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因素对于学生的态度及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强有力的持续影响。此后,隐性课程作为一个热点问题被提到西方国家课程研究领域上来。二十世纪末,此概念引入我国,对它的研究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推进而不断趋热、深化。一、隐性课程内涵与特点隐性课程(hiddencurricu
4、lum)又叫潜在课程或未预期课程,是针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一种特殊的教育现象。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学习情境中(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无意识、非预期、非计划地获得的知识、经验,价值观,规范和态度等。我国出版的《教育大辞典》下的定义是: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与“显性课程”相对。[1]隐性课程是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一切学校文化要素的统称,如校园环境、学风、校风、人际关系、规章制度、精神风貌、组织活动、历史传统、传媒信息等等,因此它是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出来的。隐性课程的特点主要有:弥
5、散性隐性课程可以涵盖除显性课程之外的所有学校文化素的形式和内容,既可能是学术性的,如科学探究方式,也可以是非学术性的,如行为规范、校规校纪。这种影响是多元化的,往往从各个角度、各个侧面,随时随地地释放出教育影响的能量,它涉及到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各种人际关系、学生团体、环境卫生,甚至于学校的一草一木等因素。(二)潜在性隐性课程主要是以间接的、朦胧的、抽象的和不明显的方式,对学生无意识的心理反应机制产生影响、进行教育的。这些潜在的课程因素时时时刻刻与学生相伴,通过各种形式的内容呈现,持久、反复地刺激学生的感官、情感和心灵,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潜
6、移默化地接受感染,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人格、素养等产生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具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感。(三)持久性隐性课程主要是通过心理的无意识层面对学生产生作用的,正由于此,隐性课程一旦产生教育效果就会是稳定的、持久的,学生所获得的良好品质、态度、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等有可能长期保持下去,甚至贯串学生的终生。(四)难量化性隐性课程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多是精神与意志方面的,如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心理适应能力等,这些抽象因素往往不能做量化分析,只能进行定性分析。二、隐性课程的迁移作用迁移是指用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应用于新的情境之中,即已有的
7、经验对解决新课题的影响。迁移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正迁移,表现为一种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的掌握可以促进新的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的掌握,起着积极的作用。另一类是负迁移,表现为一种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的掌握,干扰了另一种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的掌握,起着消极的作用。如果我们把所要解决的新问题和过去所熟悉的知识进行分析、类比、联想,有机地结合各种因素,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且发挥正迁移的作用,就会获得解决新问题的新方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隐性课程是通过人类无意识、易受暗示等心理特性发挥作用的,这就决定了它具有双重性,即
8、既可以发挥积极的影响,也可以产生消极的影响。隐性课程发挥作用的过程正如知识迁移所起作用的过程,可以其发挥作用的心理方式为切入点更好地凸显隐性课程的正功能、避免负功能的产生。(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