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血液病患者感染及预防措施分析

恶性血液病患者感染及预防措施分析

ID:28266513

大小:56.62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09

恶性血液病患者感染及预防措施分析_第1页
恶性血液病患者感染及预防措施分析_第2页
恶性血液病患者感染及预防措施分析_第3页
资源描述:

《恶性血液病患者感染及预防措施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恶性血液病患者感染及预防措施分析[摘要]目的:分析恶性血液病患者感染与中性粒细胞关系,感染部位及病原学特点,提出防治感染的措施。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2011年6月189例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9例患者中院感者159例(84.13%),中性粒细胞数1.5X109/L组感染率11.1%;上呼吸道感染占40.22%,下呼吸道30.16%;病原菌前三位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菌。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主要易感因素为粒细胞缺乏,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在治疗血液病本身疾病的同时,积极预防院感发生,合理使用抗生素

2、是提高治愈率以及减少死亡率的重要措施。[关键词]感染;血液病;恶性恶性血液病患者因自身病情特点,外周血细胞数量及质量的异常以及放化疗所致中性粒细胞缺乏,极易发生院内外感染,并且病原菌通常为耐药菌,加之患者免疫力低下,感染死亡率很高。以下是对我院2009年1月-2011年6月收治189例恶性血液病(包括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等)患者感染病原菌与中性粒细胞数关系,感染部位分布情况的回顾性分析。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2009年1月-2011年6月我院收治的189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均符合国内诊断标准,其中男性

3、102例,女性87例,年龄17-68岁(平均岁);急性白血病49例,慢性白血病32例,淋巴瘤37例,多发性骨髓瘤38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33例。感染的诊断标准:有感染症状、体征,体温>38。C,超过2h,可伴或不伴病原学证据;医院感染:入院时无感染或潜伏感染,住院48h后发生的各种感染,或连续住院的患者,自上次出院至下次入院证实为同意病原菌感染;社区感染:医院外获得的感染,包括在医院外处于潜伏期而在入院48h内发生的感染。1.2菌株来源住院患者的各类临床标本,包括痰液,血液,咽拭子,大小便等。1.3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院感患者感染部位,病

4、原菌种类,感染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的关系等。1.4粒细胞缺乏的定义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1.5X109/L组感染率11.1%(表2)。3讨论影响恶性血液病患者感染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年龄,住院天数,抗感染治疗措施等。恶性血液病患者由于本身疾病特点和反复放化疗致骨髓正常造血受抑制,中性粒细胞数减少,易感性增加,容易并发不同部位的各种耐药菌感染。中性粒细胞数是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从表2中看岀,随着中性粒细胞数增加感染率呈下降趋势,粒细胞缺乏(中性粒细胞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