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258511
大小:71.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2-08
《上戏附中高三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上戏附中高三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注意:1.答案与作文均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不得分。2.答题时注意试题题号和答题纸题号一一对应,不能错位。3.请用黑色水笔答题,不得使用圆珠笔答题。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回答1--6题:(共17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抑或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 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带辱而活?这个问题
2、从儿时就牵襻(pàn)着我。 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值得商榷(què)。 我认为,这忽视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这个偏差或许是个故意?后人出于不平,以为楚王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忠于和报效?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政治家与政客的不同,正是由于前者的献身是别无选择的,后者却是投机的。屈原身为三闾大夫,是楚国的决策大臣,他不能承受楚国蒙受亡国的事实。仅作为一个诗人,即令“国破山河在”,亦不必去死。诗人以“诗”爱国和救国。他可以行吟,可以留下作品“薪火传人”。但三闾大夫必须沉江。屈原的这
3、种“相始终”的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失败时唯一的坚持。他是把对政治的责任放在“诗人”之上的。这才是屈原对自己的定位。 诗人的事业,可以不与某一个具体的朝廷和君王相联系,相始终。屈原的这种始终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不可挽救的狂澜的唯一坚持。“人生自古谁无死?”“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之于生死,中国自古已有确认之标志。虽然“哀莫哀生别离,乐莫乐心相知。”已将生乐死苦、留恋人世的滋味体会尽致,但是,主动迎接死亡,“在不可选择中进行选择”的精神依然确立。中国的志士仁人,在求生不能的时候,很重视死之权利,
4、倘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信仰完整地活下去,不如选择死亡,将死看作一种意志与尊严的使命。屈原即是著名的范例。他是不会等到敌国军队进入,被俘受辱而死的。他认为羞辱他就是羞辱楚国,他要选择死,一种自由的、高尚独立的死。头戴巍峨之冠,身着兰草香服,时而悲吟,时而高歌,徜徉在汨罗江畔,饱览他所挚爱的山河大地,从容赴死。 屈原之死,死的原因不是“诗人”的,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政治家只要死得其所和旗帜鲜明,诗人却要死得美,死得如其所吟,死得浪漫。我们何不理解为:屈原是在他政治理想破灭后,紧紧拥抱着诗的理想而去的。
5、这死,亦是一种决裂,与以往从事的“政治”的决裂,与终生所爱的诗章同归。这是历代美的理想之追求者的最好结局。 死,可以明志;生,却可以践志。当死临到司马迁头上时,他选择生。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出于公心,为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假如就为此而死,亦不失为真谏烈臣;但司马迁认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却不是仅此而已。他要以一介布衣的身份完成千古史记,为中国撰写第一部大型纪传体史书。 既有了帝王家的史官,却执意要做民间第一史家。当时虽没有明文不准平民“写史”,但司马迁此举引
6、起了当朝的监视与怀恨。他选择受刑忍辱,弃政从文,从匍匐于地的殿臣中直起身子做人。这是令世俗瞠目的叛逆之举,这是勇敢与崇高的跨越。他不愧为敢于在朝堂上和禁锢人臣的君臣伦理观念决裂的杰出代表!弃一帝而得天下千秋,伟哉司马迁!屈原择死,司马迁择生,都是崇高的。他们择死与择生的思考世代延传;这种思考,构成了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隆起的脊梁。1、根据文章内容,概括第段“中国式的生命”的含义。(2分)2、第段“出土的竹简”运用的修辞手法是,表达作用是(3分)3、第段划线句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4
7、分)表达方式有:作用是:4、请说说第段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2分)(1)(2)5、请给上文分段,正确的一项是:()(3分)A.//B.//C.//D.//6、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作者认为“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值得商榷”的原因。(3分)(二)阅读下文,回答7—13题(22分)①湖南西部的凤凰古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一条如青罗带的沱江绕城而过,江旁南华山麓,点缀着许多古建筑群和苗族、土家族特有的吊脚楼,使凤凰古城分外妖娆迷人。这里历史悠久,自古人杰地灵,有着有中国乡土文学之父之称的我国著
8、名文学家沈从文先生就出生在这座古城里。②去年秋高气爽,桔子红了的时节,我怀着敬仰的心情,来到山青水秀的凤凰古城拜谒了沈先生的故居和他的墓地。③沈从文故居在凤凰古城南中营街一条青石板铺就的巷内,一座小巧的四合院,光阴也过百年了。普普通通的一所民宅,瓦檐下的清幽却是独有的。沈先生写的《边城》用过的大理石贴面的木桌放在西屋雕花的窗下,光彩照人。我仿佛看到沈先生还在伏案写作。他晚年爱用“秃笔淡墨”书写,字写得非常劲秀。东厢房的墙壁上悬挂着多幅装裱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