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郁病1机内经六郁学说1情志五脏

气郁病1机内经六郁学说1情志五脏

ID:28235952

大小:28.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08

气郁病1机内经六郁学说1情志五脏_第1页
气郁病1机内经六郁学说1情志五脏_第2页
气郁病1机内经六郁学说1情志五脏_第3页
气郁病1机内经六郁学说1情志五脏_第4页
气郁病1机内经六郁学说1情志五脏_第5页
资源描述:

《气郁病1机内经六郁学说1情志五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实用标准文案气郁病机内经六郁学说情志五脏摘要:气郁病机是中医理论重要的组成部分,首载于《内经》,是最常见最主要的病机类型,可见于临床各科多种疾病的进程中气郁病机理论被历代医家所重视,并不断地发挥和广泛地运用,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理论体系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科学的发展,人类的疾病谱发生了重大变化,气机郁结所致疾病也一一凸现出来本课题首先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一.撷取古今医学文献中有关气郁病机理论的精华,对气郁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进行回顾和讨论,全面、系统、深入地分析气郁理论的本质、总结出其梳理其源流及学术特征首次提出中医学对气郁病机的认识历经四个时期即先

2、秦至宋为气郁病机的产生和形成时期,此时期以《内经》提出的“五郁”为核心,对五运六气异常引起对应人体五脏的气郁有一定认识自《内经》中提出五郁,后世医家根据五行运气变化与疾病的关系,提出了其它关于气郁病机的观点第二阶段金元时期,气郁病机理论有了新的发展,在诸郁理论与临床方面影响最大的当为朱丹溪,朱氏从机体的某些物质与病理产物运化失常出发,提出了气血痰湿食火“六郁之说”,并将六郁看作许多疾病的肇始,尤其重视对“气郁”的治疗,创“越鞠丸”妙以一方统诸郁刘河间对“火郁病机”有新的发展提出“怫郁化火”等理论,治疗中善用寒凉药物解热开郁精彩文档实用标准文案明

3、清时期为第三阶段,是气郁病机理论完善的时期,此时,医家对气郁理论的研究和论述十分丰富,在对前代“五脏郁”、“六郁”等气郁理论进行总结和梳理的前提下,临证重视对情志内伤导致气郁病机和肝气郁结病机理论的研究同时,认为气郁不仅是疾病初起的常见病机,而且气郁病机与体质有密切的关系,此时期理论的特点是偏重“肝气郁结”病机的研究,治疗中强调“调肝"的重要性第四阶段,即近代以来,医家对气郁病机的认识更加深入,对气郁与临床各科疾病的关系认识更加明确,认为在绝大多数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均伴有气郁病机的发生认为气郁病机的病位主要在肝、胆、心、肺、脾、胃与三焦,而与

4、肾、大肠、膀胱、脑相关,经络亦为常见病位病机以脏腑气郁、经络气郁为主诸郁之中仍以“肝郁为主”的深入认识居主导地位纵观气郁病机理论的发展轨迹,对“脾郁”的研究似乎略显不足尤其清代之后较少医家重视“脾郁”在气郁病机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脾与胃相表里共处中焦,为后天之本,又对上、下焦气机的正常升降有重要的作用,脾虚运行无力或脾郁气机不畅均会引起三焦气机的失调,诸病丛生因此,深入研究“脾郁”的病机,无疑可以进一步完善“气郁病机”理论,促进临床对该类病证的认识和治疗精彩文档实用标准文案二.阐述了气郁病机的概念及其形成原因,从而为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了供有

5、价值的研究线索气郁的形成,可以是由外界致病因素所致,也可以是由情志内伤所引起,还可以因痰、湿、食、血等郁积所成因湿、痰、食积、瘀血等有形之邪阻碍气机气郁可导致湿、食、痰、瘀的形成和稽留,而这些病理产物的停留又可进一步壅塞气机,导致气滞证,常互为因果当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导致全身或局部的气机失调或气化异常,则必然对人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及气化过程等诸方面产生重要影响,使机体产生多种疾病气的病理改变,不仅有量的改变,如量的不足而致气虚,更常见的是气的运动发生障碍,是产生气郁而引发众多疾病的重要因素《褚氏遗书·本气》中亦日“痰积虚耳,或痰聚上

6、,或积恶中,遏气之流,艰于流转,则上气逆上,下气郁下,脏腑失常,形骸受害”即气郁可反映出病变的本质,影响到人体的气机运动和气化过程,临床的各种常见病、多发病,都有可能与气郁有关,尤其是疑难杂证,更要从气的方面来考虑三.通过对古今文献的研究,讨论五运气郁病机与五脏的关系五郁理论是《内经》运气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火郁与木郁、金郁、土郁、水郁合称五郁《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言五郁之发,是因五运之气,有太过不及,胜复之变而致天地之郁,人与天地相应,亦能因郁致病五郁实则概括了五脏的特性及其病理特点张景岳言“凡五气之郁则诸病皆有,诸郁皆脏气病也因脏腑功能障碍,

7、影响气机可致郁如肝失疏泄,肝郁气滞肺失宣肃,肺气郁滞不畅脾胃升降失常,气机不能转枢等同时五脏之郁可以相互影响,而不限于某一脏,五行相因,自然之理,治疗气郁重视调肝与脾然而明清以下乃至现代,对气郁理论的认识多以“肝郁”为核心,对气郁病机理论的研究有失全面精彩文档实用标准文案四.首次运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分析了古今141部专著中有关气郁病机文献资料,进一步归纳历代医家对气郁与五脏之间关系的认识,深入探讨气郁病机理论与五脏的相关性,探讨学术分歧的原因,然而在五脏与气郁关系统计的频率中表明,《内经》五郁学说是后世五脏郁理论之源,在明代之前以脾胃的出现次数

8、为最多,其次是心、肺均突出古人对气机失调以脾胃与肺最为重要的认识,并以“六郁”说及“郁在中焦”说的理论为主导至清代以后医家则以肝与气郁关系最密切为主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