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产业碳排放强度变化及驱动因素研究

京津冀产业碳排放强度变化及驱动因素研究

ID:28215323

大小:17.91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07

京津冀产业碳排放强度变化及驱动因素研究_第1页
京津冀产业碳排放强度变化及驱动因素研究_第2页
京津冀产业碳排放强度变化及驱动因素研究_第3页
京津冀产业碳排放强度变化及驱动因素研究_第4页
京津冀产业碳排放强度变化及驱动因素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京津冀产业碳排放强度变化及驱动因素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为了确保“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设备正常使用,我校做到安装、教师培训同步进行。设备安装到位后,中心校组织各学点管理人员统一到县教师进修学校进行培训,熟悉系统的使用和维护。京津冀产业碳排放强度变化及驱动因素研究  摘要为探讨京津冀地区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变化的影响因素,采用对数平均迪式分解模型及归因分析方法,基于1996―XX年数据从细分行业角度进行研究。针对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作产业结构、能源强度和排放因子三因素LMDI乘法分解,对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变化的影响效应作归因分析,量化4个行业对分解因素影

2、响效应的贡献,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996―XX年京津冀地区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主要呈现下降趋势,累计下降%。其中,能源强度是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下降的主导因素,其影响效应为-%,对这一影响效应贡献最大的是工业,并且四大经济部门均通过能源强度在不同程度上使得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有所减小,可见“阶梯电价”、“千家企业节能项目”、“十大重点节能项目”等相关政策在工业发展中对提高能源效率的作用明显。产业结构使得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增加%,其主要贡献者是工业,说明“工业产品出口退税率调整”等一系列政策的效果不明显;然而农业

3、则使得温室气体排放强度降低,贡献值为%。碳排放因子在1996―XX年间对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的影响为%,是京津冀地区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增加的主要因素,说明京津冀地区的能源结构不合理。工业对这一效应的贡献最大为%。可见,工业在京津冀地区的温室气体减排工作中起到最为关键的作用。为了充分发挥“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设备的作用,我们不仅把资源运用于课堂教学,还利用系统的特色栏目开展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健康教育、反邪教教育等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为了确保“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设备正常

4、使用,我校做到安装、教师培训同步进行。设备安装到位后,中心校组织各学点管理人员统一到县教师进修学校进行培训,熟悉系统的使用和维护。  关键词京津冀地区;温室气体排放强度;LMDIAttribution;节能项目;阶梯电价  中图分类号X3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0115-07DOI:/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在世界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的重要经济圈,其温室气体减排情况直接关系到国家总目标的实现。天

5、津市和河北省是中国较大的工业基地之一,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经济发展迅速。XX年,京津冀地区人口总数占全国人口总数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为10%左右,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国%。可见,研究京津冀地区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1文献综述  目前,许多学者对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问题进行了研究,其中分解分析是相关研究的有效工具,研究主要从国家层面、省域层面和行业层面展开。赵志耘和杨朝峰[2]采用LMDI方法分析中国XX―XX年碳排放的影响因素;Xuet为了充分发挥“教学点

6、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设备的作用,我们不仅把资源运用于课堂教学,还利用系统的特色栏目开展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健康教育、反邪教教育等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为了确保“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设备正常使用,我校做到安装、教师培训同步进行。设备安装到位后,中心校组织各学点管理人员统一到县教师进修学校进行培训,熟悉系统的使用和维护。al.[3]采用LMDI方法从部门角度研究中国温室气体的变化,基于此评价了中国减排政策;郭朝先[4]采用LMDI分解法从产业层面和地区层面对碳排放进行分解,从

7、产业和能源利用层面提出碳减排的有效途径和可行选择。鉴于工业碳排放量占中国碳排放总量的70%[5],对于工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国涓等人基于修正的Laspeyres指数分解方法,分析中国工业和工业各部门1994―XX年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工业产出是中国工业部门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而能源强度则是抑制碳排放的主要因素[6]。董军和张旭基于LMDI方法研究了中国工业部门1995―XX年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能源强度对碳排放起到了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工业总量增长效应抵消了能源强度效应

8、[7]。Renetal.等人从省域角度分析中国工业碳排放变化的原因,得出经济增长是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能源强度效应是碳排放减少的关键因素[8]的类似结论。  关于京津冀地区碳排放的研究,王喜平等人[9]基于XX―XX年间数据研究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等因素变化对京津冀地区碳排放的影响,LMDI方法的分解结果表明产业结构的优化是将来碳排放量降低的关键因素,并提出优化产业结构的相关建议;Wang和Yang[10]基于一个扩展的脱钩弹性分解模型和工业碳排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