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排放影响因素及区域碳强度对比研究'-- 我国co2排放影响因素及区域碳强度对比研究

2排放影响因素及区域碳强度对比研究'-- 我国co2排放影响因素及区域碳强度对比研究

ID:10910421

大小:27.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8

2排放影响因素及区域碳强度对比研究'--                        我国co2排放影响因素及区域碳强度对比研究_第1页
2排放影响因素及区域碳强度对比研究'--                        我国co2排放影响因素及区域碳强度对比研究_第2页
2排放影响因素及区域碳强度对比研究'--                        我国co2排放影响因素及区域碳强度对比研究_第3页
2排放影响因素及区域碳强度对比研究'--                        我国co2排放影响因素及区域碳强度对比研究_第4页
2排放影响因素及区域碳强度对比研究'--                        我国co2排放影响因素及区域碳强度对比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2排放影响因素及区域碳强度对比研究'-- 我国co2排放影响因素及区域碳强度对比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2排放影响因素及区域碳强度对比研究’>我国CO2排放影响因素及区域碳强度对比研究摘要:本文估算了我国29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1995-2010年的人均CO2排放量,建立动态面板模型,并采用系统广义矩法对影响我国人均CO2排放的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在此基础上,以能源强度和碳强度为依据,采用沃德法将全国划分为五个区域,并对各区域的碳强度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人均CO2排放存在显著的路径依赖现象;人均GDP与人均CO2排放量之间呈N型曲线的关系;碳强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各区域能源强度、煤炭消费比重和重工业集聚度。关键词:CO2排放;环境污染;面板数据;碳强度中图分类号:F061

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62X(2012)03-0049-007一、引言5目前,全球气候变暖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健康。而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大量积聚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IPCC,2000)。除了自然因素以外,更大程度是人类燃烧化石燃料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自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制定以来,全面控制和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已成为各国环境经济政策的重要导向。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谈判会议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减排义务,中国作为目前世界最大的CO2排放国家,面临着来自国际社会的巨大压力。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提出争取到2020年,单

3、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降低40%—45%,并将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因此,分析影响CO2排放的相关因素,最终找出节能减排的内在动力,对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二、文献综述5对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分解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Ehrlich和Holden(1971)提出了IPAT模型来分析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即I=P?A?T方程,该方程将环境影响(I)表示为人口规模(P)、一国的富裕程度(A)、技术水平(T)三个关键驱动力乘积的结果。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剧,国际贸易快速增长,并

4、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之一,由此带来的环境质量的急速下降引起了广泛关注。1991年,G.Grossman和A.Kureger通过42个国家的面板数据分析特定的制度变迁对环境的可能影响时发现并提出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该曲线表明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之间呈现一种倒“U”型的关系,即随着经济的增长环境质量呈先恶化后改善的趋势。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采用不同的污染指标和方法对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两者之间或呈倒“U”型关系(张为付等,2011)、单调递增关系(Shafik等,1994)、N型曲线(Friedl&Getzner,2003)甚至不相

5、关(Lantz&Feng,2006),得出的拐点相差也很大。1994年,Copeland和Taylor在研究南北贸易和环境的关系时,提出了“污染避难所假说”。该假说认为自由贸易使高污染产业从发达国家转移至发展中国家,导致污染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发生分离,产品出口到发达国家而污染却留在了发展中国家。需要指出的是,当前学术界对“污染避难所假说”尚未达成共识,甚至有的观点和研究结论截然相反。例如,Antweiler等(2001)将贸易效应引入环境污染的一般均衡理论模型,得到的结论是自由贸易有利于环境质量的改善。近年来,国内学者对环境效应的分析不断深入,已延伸至影响经济发展的各

6、个层面,宋德勇、卢忠宝(2009)采用两阶段迪5氏因素分解法,将影响CO2排放的因素分解为产出规模、能源强度、能源结构和能源排放强度四个方面,并引入产出结构效应,对能源强度进行再次分解。结果显示能源强度的变化主要来自于部门能源强度的变化;林伯强、刘希颖(2010)在Kaya恒等式的基础上,引入城市化因素,发现城市化的人口转移对能源和碳排放的冲击非常明显,特别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高耗能特征;李国志、李宗植(2010)将我国30个省份分为低排放、中排放、高排放区域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三个区域的CO2排放存在明显差异,并且差异性不断扩大;龙志和、陈青青(2011)认为全国和东部地区

7、EKC曲线呈倒N型,中西部地区则为单调递增关系。上述文献从不同方面考察了CO2排放的影响因素,本文试图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如下改进:首先,在因素选取上,本文结合我国现阶段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特征,综合已有研究中影响CO2排放的重要因素,另外考虑到CO2的排放惯性,进一步引入因变量的滞后一期;其次,在技术因素的处理上,现有文献多数采用因素分解法,选取单因素能源效率指标(能源强度)来衡量,却忽略了其他相关因素的替代作用。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本文采用Hu和Wang(2006)基于数据包络法提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指标;最后,考虑到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