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欲望与底层的想像

城市的欲望与底层的想像

ID:28192053

大小:62.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2-08

城市的欲望与底层的想像_第1页
城市的欲望与底层的想像_第2页
城市的欲望与底层的想像_第3页
城市的欲望与底层的想像_第4页
城市的欲望与底层的想像_第5页
资源描述:

《城市的欲望与底层的想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城市的欲望与底层的想像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改革的强劲推动激发各地之间的经济竞争,城市逐渐成为评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坐标。在这一宏观背景下,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成为一种具有城市个性特色之间的品牌竞争。每个城市,只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特色和经济特色,都试图在通过一种自身文化特色的宣扬来成为被欲望的对象,并由此赢得资本的青睐。这种城市形象的媒介化过程在资本和权力的双重诱导下,借助发展的名义和传媒的光环,不断释放城市的欲望,这不仅仅是一种城市的自我认同的人格化方式,更是投资开发商和行政管理官员一起合力打造的现代化景观。而在另外一个方面,城市景观的日新月

2、异同时伴随着社会不平等的危机,如何在个人与国家之间建立有足够弹性的社会关系结构仍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中国城市化的跃进是源于工业化过程中注重资源有效配置的需求,随着资本欲望所造就的人化的自然所形成的社会空间的割裂,人们不得不开始反思城市的健康有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城市是什么?一般意义上的大众传媒与城市居民的关系是什么?这显然是一个当下城市人在匆匆忙忙和漫不经心中所面对的现实。本文意在通过两起个案性质的考察就这一思考提供相关的参照,一个以传播城市形象的媒介为分析对象,考察媒介对城市的塑造;另一个则是通过实地观察来纪录人们的感知,考察媒介对城市居民

3、的影响。1这当然是一个可以循环的传播流程,从媒介塑造的城市景观到人对媒介的期望。两者之间的张力或许有助于我们关注当代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生态的格局。  一、《新周刊》的城市意象  城市是现代化的标志,汇聚大量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是大众传媒的对象和土壤,其传播价值在现代性过程中扶摇直上:“城市已成为一门显学,政府的政策和雄心、民间的智慧与热爱都围绕着它旋转;它无视各个学科各个专业的领地疯长,它在各种人群的不同嗜好里共同蔓延,它是大众情人以致人们现在说话时不提它如同女人没化妆就出门。”2当旅游成为工业,文化成为品牌,规划成为政绩的时候,作为地方政府的形象

4、公关手段,从视听广告到形象大使,从城市标志到城市雕塑,城市正在把自己纳入一个越来越媒介化的视野当中。3有关城市的规划发展和日常生活的网络论坛沸沸扬扬,爱与恨,希望与建议,形成各种言论大战,而各种各样官方的、学院的以及民间的城市排行榜不断出炉,4城市从未像现在这样在意自己在所有这些名目繁多、标准混乱的排名中的起伏。在城市形象的主体化过程中,欲望是一种症候:“对得到承认的欲望说到底就是对欲望的欲望。因为,想被承认为一种价值也就是希望被别人所‘欲望’,就这个词宽泛的意义而言(例如‘被赞美’)。”5显然,城市的发展形象直接牵涉到各种级别和规格的政府中心主义的

5、命运和普通居民的生活态度。  我们在这里感兴趣的问题是,为什么城市会聚焦大众传媒?为什么大众传媒要雕刻城市形象?为什么要把城市形象明星化?总之,城市的媒介化的动机是什么?  这是一个信息决胜的时代,在中国城市迸发的激情中,城市形象的传播份量越来越重要。我们选择《新周刊》作为探索城市与传媒的关系的样本,因为它是第一个有意识地致力于发现城市的平面媒体。这始于1997年底推出的专题“上海人为什么迷恋30年代”,到1998年8月份的“城市魅力排行榜”专题的正式亮相,《新周刊》逐渐成为城市变迁过程中的平面媒体的主旋律,直到定义中国的“第四城”而引发信息事件和舆

6、论大战。城市的发展与媒体的利益终于在各自分享象征和非象征的收益过程中形成有效互动的结构关系。  无疑,《新周刊》开风气之先,有启蒙城市的运营意识之功,不仅呼唤“城市世纪到来”,更是宣告“城市中国到来”。从摇旗呐喊到反思批判,力图促进城市发展的理性化,也卷入城市形象的媒介操作之中,把媒体自身的市场策略和品牌经营变成传播对象的需求。再次证明在市场经济时代,传播者和传播对象的双赢是维持传播状态的不二法则。-页脚---  通过文献整理和调研访谈,我们对《新周刊》的个案研究主要通过对它的城市叙事进行分析,试图说明城市化与媒体运作之间的内在关联,媒体对于城市化的

7、影响,媒体为何始终热衷于城市话题的报道,其间的利益关系何在?以及如何评价在各种利益的裹挟之下的媒体话语的公共性?从而揭示城市化的媒介化所展现的传播特征。    一.机遇  《新周刊》与城市的关系凸现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现实脉络。据统计,1990-2001年这11年间,中国大陆地级城市数量由188个增加到269个,人口超百万的特大城市由31个增加到41个,城市覆盖的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比重由1990年的20%增加到42.6%。2001年城镇总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达37.7%,比1990年提高了10.3个百分点。6在第三产业成为经济主要增长点的时代,城市的

8、影响力来自城市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媒介作用,如优越的地理位置,强大的经济实力,发达的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条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