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173112
大小:40.0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12-08
《唐诗与古琴艺术漫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唐诗与古琴艺术漫谈唐诗是我国古典诗歌艺术中的一座宝库,也是我国艺术史中的一座丰碑。在拥有数以万计的唐代诗歌中,有着相当数量的诗篇内容涉及音乐的方面,使其以唐代“音乐诗”的独特风貌而与其他“山水诗”、“边塞诗”、“题画诗”等各领风骚,它不仅数量多,而且作者众,殊多佳作,为后人用以研究唐代及唐代以前的音乐流下了一部宏著的资料巨库。仅以古琴为例,唐代“音乐诗”中据不完全统计,咏琴诗就有七、八十首之多,这在古琴艺术并不占主导地位的盛唐时期,也是极为令人瞩目的。综观唐代咏琴诗篇,不仅流淌着诗人发自内心深处的爱憎分明的清泉,表现了诗人的理想、抱负和情怀,而且在写景抒情、叙事
2、达理、摹形写声,描态塑像,以及心理刻画、语言技巧、比兴运用、拓展想象等方面,都有着极高的造诣和价值。其风格之独特、特色之鲜明、手法之高超、技艺之精湛,皆堪称历代诗歌艺术的佼佼者。捧读这些诗篇,不失为在诗歌与音乐艺术中的一次较高的艺术享受。 一-.. 琴,俗称古琴、七弦琴。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早在先秦时期,琴就是一件广为流传、且为人喜爱的弹弦乐器。我国第一部诗歌集《诗经》中就有“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的诗句,描述了人们凝神谛听它那美妙声音的情景以及对“琴瑟”的喜爱程度。当时的琴和瑟犹如一对孪生姐妹,形影不离,故《诗经》中又有“琴瑟友之”、“如鼓琴瑟
3、”之类的记载。关于琴的来源,史籍上无有确切的记载,故说法不一,一说“神农作琴”(《世本·作篇》);一说“伏羲作琴,神农作瑟”(《山海经·海内篇》),还有一说是“昔有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礼记·乐记》),后有“周加五弦”(《说文》),“是为七弦”,后据《五知斋诸上古琴论》载:“昔者伏羲之王天下也。仰观俯察,感荣河出图,以画几卦,听八风以制音律,采峄山孤桐,合阴备阳,造为雅乐,名之曰琴。”似乎也不可靠,毕竟是因为历史悠久,伏羲本已为神话人物,但不管如何,古琴之古已成定论。 -..春秋战国时期,古琴的演奏音乐已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列子·汤问》载:“
4、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后来,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从而流下了“伯牙摔琴谢知音”的美谈。当时有名的琴师就有卫国的师涓、晋国的师旷、郑国的师女、鲁国的师襄等。著名的琴曲有《高山》、《流水》、《阳春》、《白雪》,就连百姓生活中,琴也十分流行,临淄“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可以这样认定,琴的艺术在春秋战国时期,是琴史上的一次高峰时期。 -..到了汉魏时期,古琴艺术有了重大发展。从湖北隋县出土的战国时期曾侯乙墓的十弦琴和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七弦琴来看,
5、当时还没有加上琴徽——这一用玉石或贝壳等镶嵌在琴面上的十三个圆形标志。但据嵇康《琴赋》中载:“徽以钟山之玉”的说法,至少在汉魏时期就已有了琴徽,琴徽的设置说明琴在汉魏时期的重大发展。其间,著名的古琴演奏家和作曲家如汉末的蔡邕父女和魏晋间的“竹林七贤”之一嵇康,史书中即有蔡邕“灶中取木制焦尾”的传说,嵇康也因为反对司马氏的统治,四十岁时即被杀害,临刑前从容弹奏一曲《广陵散》而成为千古绝唱。 二 琴在唐代中期,由于中外文化艺术的广泛交流,琵琶等西域乐器的侵入,也由于古琴不为统治者所重视,特别是唐玄宗李隆基对琴特别反感,使得古琴艺术家道中落,受到了冷落。《羯
6、鼓录》中记载:“上(指李隆基)性俊遇,酷不好琴,曾听弹琴,正弄未及毕,叱琴者出。”可以说,中唐时期对琴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抑制作用,这在唐诗中多有记载: 泠泠七弦上,静听风松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刘长卿《听弹琴》 诗中反映了盛唐时期由于新乐的兴起,古调不受人喜爱的状况,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今人不爱古调的做法表示了不满。 白居易更是崇尚古乐的代表人物,他对“人情重今多贱古,古琴有弦人不抚。”(《五弦弹》)的世俗进行了淋漓尽致地批判与揭露:-.. 古人制作古琴,选材用料十分地考究,工艺技术程度也很高。其中选材最为重要。“丝桐”便是古琴制作的
7、主体材料。 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玉徽光彩灭,朱弦尘土生。废弃来已久,遗音尚泠泠。不辞为君弹,纵弹人不听。何物使之然?羌笛与秦生。——白居易《废琴》 古琴无俗韵,奏罢无人听。寒松无妖花,枝下无人行。……众目阅芳艳,松独守其贞。众耳喜郑卫,琴亦不改声。——白居易《邓鲂张彻落第》 信意闲弹《秋思》时,调清声直韵疏迟。近来渐喜无人听,琴格高低心自知。——白居易《弹秋思》 可叹“独守其贞”的“寒松”,又昔“亦不改声”的古琴,由于不能开出“芳艳”的“妖花”而“枝下无人行”,“众耳喜郑卫”使得“玉徽光彩灭,朱弦尘土生”。作者在
8、这里将古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