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对学校管理体现“人文关怀”的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为了确保“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设备正常使用,我校做到安装、教师培训同步进行。设备安装到位后,中心校组织各学点管理人员统一到县教师进修学校进行培训,熟悉系统的使用和维护。对学校管理体现“人文关怀”的思考 学校应根据具体情况进一步健全完善一套规范、实用、有效的“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把素质教育具体细化到办学目标、队伍建设、德育管理、课堂教学管理等各个环节之中,使学校的管理做到既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又具灵活性,充满人文关怀,以达到大大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之目的。 健全的规章制度能有效地
2、促进学校的发展,制度管理是管理学校的基础。制度本身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它凝聚了校长在管理实践中的思想、原则、方法和手段。谈到学校管理,许多校长都颇有同感,多年的学校管理主要是依靠行政手段,按照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以制度为准则,以上级的指令为依据,以控制为手段,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在学校,制度就像大山一样压得教师喘不过气来,教师感觉更多的是苦、是累、是郁闷和无助。当然,这种规范、有序的管理对督促责任心差的教师确实起到了作用,但多数教师却饱受形式主义之苦,更重要的是限制了教师的创造思维,使得教师自我支配、主
3、动工作的空间很小,很难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刻板、沉闷和缺乏活力的管理方式,使得教师每天大多数时间都在疲于应付“规定动作”。 为了充分发挥“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设备的作用,我们不仅把资源运用于课堂教学,还利用系统的特色栏目开展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健康教育、反邪教教育等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为了确保“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设备正常使用,我校做到安装、教师培训同步进行。设备安装到位后,中心校组织各学点管理人员统一到县教师进修学校进行培训,熟悉系统的使用和维护。 当前教师的心理状况
4、及其原因 (一)状况 在当今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学生的心理问题已引起了当今社会高度重视,可是教师的心理问题却往往被人忽视。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正常人群心理障碍的比例在20%左右。然而,据广州市天河区前不久举行一次心理保健讲座上,用心理健康测试表对在场教师进行测试,结果显示近半教师的心理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的教师有轻度的心理障碍,%的教师有中度心理障碍,21%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对部分的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统计,发现在教师群体中患神经病的占10%以上,而其他的人群中这个比例平
5、均2%左右。 (二)原因为了充分发挥“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设备的作用,我们不仅把资源运用于课堂教学,还利用系统的特色栏目开展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健康教育、反邪教教育等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为了确保“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设备正常使用,我校做到安装、教师培训同步进行。设备安装到位后,中心校组织各学点管理人员统一到县教师进修学校进行培训,熟悉系统的使用和维护。 教师作为一个个生命体,作为一个个平凡人,在“教师像蜡烛”、“教师像春蚕”、“教师是辛勤的园丁”……这样的比喻中有时却
6、不能承受心灵之重。心理学研究专家张梅玲教授指出,当前教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第一,教师的职业特点带来的心理压力。教师的责任心强,而培养人又不是制造机器,加上现行教育体制与改革还存在许多不一致的地方,要实现责任必然要面对各种困难和阻碍。“现实的东西不理想,理想的东西不现实”,在这种情况下,富有高度责任心的教师焦虑往往更大。现实和心理的反差是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根源。第二,家长对孩子的高度期望给教师施加的间接压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不仅给孩子巨大的压力,也给教师巨大的压力。当自己的孩
7、子不能达到别人孩子的成绩时,家长想的不是“人本身的差异性”,而是把希望寄托在教师的身上。这种希望和教师的责任结合,更容易使教师忧虑和急躁。第三,有关部门和社会对教师的现实忽视。教师也是人,也过着普通人的生活,他(她)或他(她)的家庭也许正面临着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忧虑,他(她)也渴望成功,渴望展示自己。然而,在作为人的需要满足上,我们给予教师实现成功的条件、机会有多少,给予教师的情感关怀和帮助有多少?现实对教师的忽视和教师在现实中与同龄人的比较得出的种种“不公”,无疑是教师心灵沉疴的病因。 这些问题及表象
8、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教师思想落后”、“人格和修养不够”。我们知道事物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而且任何变化都是有条件的,要现实地、辩证地看问题。这种想法如能贯穿于工作和生活中,就能客观地对待每一件事情,摆脱心理的失衡。 社会需要身心健康的教师 为了充分发挥“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设备的作用,我们不仅把资源运用于课堂教学,还利用系统的特色栏目开展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健康教育、反邪教教育等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