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125095
大小:55.62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08
《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翻转”》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翻转”山东省青岛市黄岛
2、X:琅琊中心小学266000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不断改变着我们牛.活的方式,也促进着教学的不断革新,翻转课堂等一系列新词汇出现在了教育教学中。这些新概念也正契合着新课程改革中所强调的对学牛.自主学习的要求,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颖教学模式。一、“翻转课堂”要翻转什么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就是教师通过提供学习资源、逐步讲解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信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接收这些信息。教学的过程主要靠师与生、生与生的互动完成,而吸收内化的过程主要是靠课堂上的提问、训练、讲评和课后的作业、辅导来实现。通常情况下,采取“课上传递信息、课下吸收内化”,这是典
3、型的“以教师教为中心”的教学过程设计。所谓翻转课堂,基木属于这样一种教学形态: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以后,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翻转的木质意义是从为“教”到为“学”设计、实施教学的策略的翻转。翻转课堂的实现需要满足很多条件:1.学生具有较强的能动性,在家学习完全是自觉的行为。2.学生都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对看不懂的地方反复“倒带”,可以与老师和同学“连线”。3.家庭数字化程度非常高,每位学生都能熟练运用。4.学校服务平台建设较好,足以充分发挥其“云服务”功能,支持自主学习……当然,最为关键的还是我们的教学观念是否跟得上这种“翻转”,真
4、正认清课堂的翻转是为了“学生的学”而翻转。二、实现课堂“翻转”需要做的准备再好的技术也是为教学服务,教育者首先要实现观念及教学行为的转变。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采取的是“学生一一微课程一一课堂一一教师”的信息接收和吸收内化策略,依靠和调动的是学生学4的能动性和积极性,通过教师制作视频、组织课堂、在线(在场)辅导,来促进学生的学,从而达成教学0标。这一变化能否实现完全取决于教师思想及角色新的建构。苏次要学会利用和制作微课资源。在翻转课堂中,知识的传授一般由教师提供的教学视频来完成。教学视频可以由课程主讲教师亲自录制或者使用网络上优秀的开放教育资源。网络环境中,相关资源浩如烟海,教师可以
5、充分利用并加以修改为自己的教学服务,实现对资源的最大化。最好是能实现学科组、教研组教师对学校资源库和问题库的建设。三、如何实现课堂的真正“翻转”课堂的翻转,实际上涉及的是整个教学系统的翻转。在班级授课制的现实面前,应正视课程统一、任务统一、S标趋同、要求一致的现实,应综合考虑学科多而时间冇限的实际,不可能每门学科每天都要设计微课程或录制微视频,那是教师的精力所不允许、学生学习吋间所不允许的。因此,不能走入“每个课吋都要实施翻转”的误区,要以大单元为学单位进行“学习系统”的整体设计,实施有效的“翻转”。1.把握单元主线。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优秀的教师善于整合,而整合的重要依据就是教
6、材的主线。就现行的教材来说,无论是单元的大小,编排吋都或明或暗地契合着一条主线。只要经过分析、挖掘,理清了这条主线,就可以沿着这条主线提供学d信息、组织学习内容、确定学习策略,就能妞清和确立应引导学生着力突破的关键和重点。这是实现课堂“翻转”的基点。2.挖掘单元主题。一个单元要求学生解决的问题很多,提供给学生的信息量很大,这就给学生自主学AI带来了挑战。如果教师能适吋地介入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恰当地实施适切的点拨,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正是翻转课堂的用意所在,正是微课程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换句话说,就是要针对最核心、最关键、最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通过一段简短的讲解,进
7、而破解学生自主学习中的障碍,加速“信息传递”的过程。因此,我们在准确挖掘单元主线后,要认真归纳、分析、梳理单元的主题,这是实现课堂“翻转”的重点。1.紧扣核心问题。吸收内化是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阶段。很多人为了实施“翻转课堂”而将主要精力放在了课程(视频)的制作上,这其实也是一个误区。微课程(视频)的设计与制作自然重要,但更加重要的是如何有效利用、支配课堂上的吋间,如何让核心问题成为驱动,引领学生的探究,如何紧扣核心问题(话题)组织课堂活动,如对话、讨论、展示,如何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指导等。如果不紧扣核心问题翻转,不紧扣“内化”环节翻转,就不可能真正实现教学结构、教学方式
8、和教学模式的根本“翻转”。这是实现课堂翻转的关键点。2.设计学>』流程。翻转课堂从外在形式上是学流程的翻转,是学习两大过程吋间节点的翻转。因此,要“翻转”课堂,就要精心设计好学流程,就要设计好在何吋用何种方式“提供信息”,设计哪些活动、哪些问题、哪些驱动任务、哪些评价和反馈策略,促进和加快对信息的“吸收内化”。学生的“信息接收”过程不一定都在家里,课前、课中、课后、校内、校外都可以是而且也应该是学生学习的舞台。只有将学生的课前、课中和课后通盘考虑,将课上、课下整体安排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