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105138
大小:35.5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8-12-08
《“群”与“义”——荀子政治哲学的恰当讨论起点.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群”与“义”——荀子政治哲学的恰当讨论起点一、合理而现实的荀子“外王”之路在先秦儒学的讨论中,我们常常把荀子置于“外王”的路径上。相对于孔子的仁礼并重,孟子被视为特重道德主体性,从而将儒学的内圣之路推至极致。孟子在道德形上方面的建树不仅受到宋明心性论的重视发挥,亦被现代新儒家看重。牟宗三如此评价荀孟之间的差别:“然经过荀子之破裂,则孔子所彰著之‘仁智之全体’,孟子所彰著之主体精神与绝对精神,俱下降凝聚而为一‘知性主体’,自然成为纯自然,成为被治之负面的,不复涵融于‘道德的精神实体’中……他将‘仁智全体’中之‘智’彰著出,智涵盖一切,照射一切。……道德主体,思想主体,
2、以及绝对实体,俱是精神之表现,无一可缺。……然而在此种“系统的统一”之形态下,却未必能出现国家政治一面的‘主体的自由’,却能出现黑格尔所说‘一人’之自由……”牟宗三此处迂回几番,一方面承认荀子思想与孟子思想各有侧重,分别重道德主体性和知性主体性。亦深深感叹:“荀子所开出之“知性主体”无后来能承之者实乃中国历史之大不幸。”然而此番论断的真诚性实在值得商榷。上文大约简单原意也可以还原为,荀子重视知性的作用是对仁智统一的另一方面的侧重,与孟子恰可互相补充,但是却丢失了大本,即道德的精神主体。尽管思想主体也是绝对精神实体的一部分,不可或缺,但如此构建出的国家政治,却只是“一人
3、”的自由,而不是国家政治的“主体自由”。我们是否也可以理解为“道德精神主体”才是真正构建国家政治“主体的自由”的恰当归所。如果我们再深入一步拥护孟子,我们也不难听到这样的声音:孟子的四端已包含有是非之心。虽是荀子将“认知之心”特有发挥,仍然不能否定人的理性中必然有趋向于道德的能力。即人能够道德,必然是因为她有能够道德的本质原因。比如郭沫若如此反驳荀子的论点:“瓦埴虽不是陶人之性,但可以为瓦却是土之性”。如此,牟宗三想要给荀子留下的“知性主体”与“外王”的地位似乎也可以被孟学所统摄了。孟子在人性本善的问题上论证的方式类似于黑格尔所说的:“存在的即是合理的。”因为人既然可
4、以为善,你又如何能说其本质上无善。可是如此,我们也不能反驳荀子所说的,既然人可以做坏事,你又如何能说人在其性上无恶的根源?“它是单一的东西的分裂为二的过程或树立对立面的双重化过程……唯有这种正在重建其自身的同一性或在他物中的自身反映,才是绝对的真理。”如果说黑格尔想表达的是真理是在其完成过程中实现的,那么毋宁说荀子大约更想强调的是德性是在“伪”的过程中实现的。如此我们可以看到,荀子所关心的问题或许并不在去为道德寻找一个形上的根据,而是想着重探讨德性和儒家理想如何实现的过程问题。从个人层面,是一个从自然之人如何成为一个教化之人的过程。从政治层面,是一个如何从人的规范性出
5、发,到一个理想社会如何可能的问题。从自然之人到教化之人与从人的规范性概念到理想社会如何可能是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但仍然是两个问题。只有看到荀子与孟子的分裂,恰恰在于如何实现这一过程的推进,才能给予荀子思想恰当而公正的地位。而至于在这一过程中,荀子是否选取了“知性”作为实现这一道路的工具,而这一选择是否片面却是另一问题。总是把荀子视作对孟子的一个简单批判,而不是试图推进,把两者的问题拉倒孟子的层面去探讨,就难免又要回到原初的一个统摄中去。如此我们才能给荀子重“外王”,重“现实”给出一个恰当的立论。虽则“现实的总是合理的”,然而“合理的却总是要现实的”,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
6、方面。在政治哲学的讨论中,儒家的政治理想如何即是“合理”的,又是“现实”的,也正是要落实到荀子如何从人的规范性概念探讨到儒家的理想社会如何可能这个问题上去,才能真正将荀子的“外王”之路予以梳理清楚,乃至继承与发挥。二、政治中的“人”的概念的正确界定“性恶”往往被认为是荀子伦理学的讨论起点。比照孟子的“性善”,我们提出“性恶”作为荀子对人性的理解,似乎无可厚非的。可是如上所述,荀子对于孟子的否定,并非仅仅与孟子持一种相反观点,而是对孟子所关注的问题的一种推进,即人的德性如何实现的问题。在此过程中,荀子必须要回答,人的恶从哪里而来,而在道德化的过程中,恶应该如何被去除的问
7、题。如此,荀子论“性”恶,在其哲学理路上是有其必然性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孟子曰:“今之学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孟子曰:“今人之性善,将皆失丧其性故也。”曰:若是则过矣。今人之性,生而离其朴,离其资,必失而丧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