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发展”与小班化教学的历史演进.doc

“人的发展”与小班化教学的历史演进.doc

ID:28102207

大小:34.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2-08

“人的发展”与小班化教学的历史演进.doc_第1页
“人的发展”与小班化教学的历史演进.doc_第2页
“人的发展”与小班化教学的历史演进.doc_第3页
“人的发展”与小班化教学的历史演进.doc_第4页
“人的发展”与小班化教学的历史演进.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人的发展”与小班化教学的历史演进.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2010年7月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Jul.2010  第47卷第4期JournalofNorthwest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Vol147No14 [收稿日期]2009210228[作者简介]卢俊勇(1979—),男,湖北仙桃人,教育学博士,重庆师范大学讲师,从事教育史研究“人的发展”与小班化教学的历史演进卢俊勇(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重庆 400700)[摘 要]小班化教学,其实质在于促进“人的发展”。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小班化教学的演进历程恰恰对应于马克思所认为的人的发展的三大阶段:“群体主体”诞生、“个人主体

2、”发展与“类主体”生成。这就是说,小班化教学并不是自为的,而是人为的,为人的事物,其最终的目的在于促成“把自己的全面的本质据为己有”的“总体的人”的实现。[关键词]小班化教学;人的发展;历史[中图分类号]G5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9162(2010)0420088205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小班化教学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大规模的改革热潮。因之,关于小班化教学的实质问题也被置于广泛的讨论之中。然而,遗憾的是,囿于认识的肤浅,争论往往纠缠于班级人数的15人、20人还是30人等表层化问题上,并没有找到小班化教学的根子所在。鉴于此,

3、本文拟从“人”的问题入手,揭示小班化教学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在人的发展问题上,马克思的论述非常有启发意义,他说:“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1](P104)这表明,人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分别经历了群体主体、个人主体和自觉的类主体等三

4、个依次发展的阶段。与此相对应的教育发展形态分别为:前班级教学时期、大班教学时期与小班化教学时期。一、前班级教学时期:“群体主体”的诞生在时间上,前班级教学时期主要指19世纪后半叶班级授课制广泛流行之前的漫长时期。此阶段,即马克思所说的“人的依赖关系”时期。其主要的经济形态是农业经济,主要的文化类型是整体主义文化。这样的社会文化环境内在地决定了教育的主要形态是个别教学和群体教学,旨在培养“群体主体”。正如德国生物人类学家格伦所认为的那样,人是以“匮乏”为存在特征的。既没有动物的尖牙利齿、皮实毛厚,更没有唾手可得的天然食物,所以,要生存,人必须走出去,独自面对外部的世

5、界。然而,大自然的变幻莫测和洪水猛兽的突然来袭,往往使得单个人的努力付诸东流乃至命丧黄泉,个人力量在大自然面前显得是那么的脆弱,不堪一击。所以,为了生存,人们只有把个体生命凝结为一体,利用群体的力量,去战胜凶险的自然,争取可能的生存机会。所以,应该说,群体存在是人的最原初的存在样态,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宣称,“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P56)当然,在整个群体化过程中,群体本身的性质并非铁板一块,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人的依赖关系”未发生大的改动的情况下发生着形态的变更。在茹毛饮血的年代,人们最早结成

6、的共同体是一种“天然共同体”。“人的依赖关系”主要表现为对“血缘族群”的依赖。在这时,如果我们问他(个体)是谁,他会回答“我不属于自己”,“我是88氏族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交往范围随之扩大,“人的依赖关系”也从单一的“血缘族群”进展到“地缘族群”,从此,血缘的亲疏与空间的邻近性成为共同体结合的主要原因。在这时,如果我们问他(个体)是谁,他会回答“我是部落的一份子”,“我是城邦的一部分”。柏拉图就认为,“人性是大写在国家之中的”,亚里士多德也断言,“城邦在本性上先于家庭和个人”[3](P4),这些言论都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普遍存在着的根深蒂固的群体意识。随

7、着时间的推移,“人的依赖关系”进一步复杂化,突破了“血缘族群”与“地缘族群”的限制,进入到“等级族群”,也就是说,群体结合不再以血缘或地缘为条件而是以身份尊卑或地位高低作为标尺。在这时,如果我们问他(个体)是谁,他会回答“我属于上层社会”或“我属于上帝,要为上帝而生,为上帝而死”。整体来看,农业经济时期,人的存在形态是直接的群体性依赖关系,强调群体主体的利益,忽视或有意识地压制个人主体的生成。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我们越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从而也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越表现为不独立,从属于一个较大的整体。”[1](P21)个人只不过是“一定的狭隘人群的附属物”而

8、已。恩格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