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074055
大小:55.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2-08
《专题四教师仁慈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四章 教师仁慈论 [题记]“如果道德哲学关心人们生活的幸福,我们就有理由期望关怀在道德理论中拥有重要的意义。”——卡罗尔·吉利根,《不同的声音》,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版,(译者前言)第7页。仁慈[1]是一个与公正联系密切的概念。一方面,公正的基础之一应当是仁慈,因为去掉我们对他人的爱与尊重,我们就不可能作到真正意义上的公正;另一方面,公正的结果往往会造成一种价值的遗憾,这一遗憾也需要有一个补充的机制存在。所以正如美国伦理学家威廉·弗兰克纳(W.K.Frankena)所说过的:“正义只是道德的一部分,而不是它的全部。那么仁慈可能属于
2、道德的另一部分,我认为这才是公正的说法”。“即使人们认为仁慈不是道德的要求,而是某种非本质的、道德上的善的东西,人们仍然把仁慈看作是道德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不是必要的,也是令人向往的。”[2]仁慈是教育活动的本性和本质性要求之一,没有仁慈的教育将是一种缺乏关怀,因此是机械、冷漠和无效的教育。因此,教师的仁慈与教师的公正一样成为教育伦理的最核心的道德范畴之一。第一节什么是仁慈 一、仁慈概念“仁慈”(benevolence)在中国是儒家的“三达德”(智、仁、勇)之一;在西方也被基督教认为是“神学三德”(信、望、爱或信仰、希望和仁慈)之一
3、。“仁慈”一词在中文中就是仁爱与慈善的意思,类似于古代儒家伦理中“仁”的范畴。在《论语》中记载着许多孔子关于仁的解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3]这是关于仁的总括性的一个表述。具体说来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5]仁的概念首先具有血亲之爱的特征。孔子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6]孔子曾经批评宰我说:“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7]但是孔子的“仁”更具有由近及远的特性。孔子认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8]。所以
4、他主张“能行五者于天下者,为仁矣”,而五者是:恭、宽、信、敏、惠[9]。所以,仁在孔子的论述中是一种泽被天下的全面的德性(perfectvirtue),而这一德性显然又是以“爱人”为中心的。孟子是另外一个对仁作出过充分解释的先秦思想家。孟子的“仁”主要指人心,尤其指“恻隐之心”。孟子主张“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10],“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11]。孟子还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12]汉代思想家董仲舒进一步发挥孟子的思想说:“以仁安人,以义正我……仁
5、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13]同时董仲舒的一个重要思想是:“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制也;智而不仁,则知而不为也。”所以《中庸》提倡的智、仁、勇三达德中“莫急于智”[14]。中国古代的许多思想家都对“仁”-..的内涵作出过卓越的解释。我们认为,这些解释的相同点主要是两点。一是应当爱人,同情、关怀和帮助人;二是对人的爱心应当有一定的理性、规范和策略。这对于我们正确理解教师的仁慈提供了非常好的思路。在西方学者看来,仁慈首先具有的特质之一也是所谓的理性。德国著名伦理学家包尔生说:仁慈是“社会德性的总的形式”。“可以把仁慈规
6、定为有助于阻止纷扰和创造有利的生活条件并以此来提高周围人们幸福的意志习惯和行为方式。”他还特别指出:“同情是积极的社会德性的基础,但它绝不是德性本身……像生命冲动的任何方面一样,它必须接受理性的教育和训导;在理性的意志中,它既实现自己,又限制自己——就其达到了推动人类幸福的目的而言它实现着自己,就其需要防止有害的结果而言它必须限制自己。”[15]此外,仁慈还是一种有别于公正原则的德性原则。英国伦理学家D·D·拉斐尔在谈到慈善概念时曾经这样说:“慈善是一个恩惠或惠赐的问题。一个有良心的人会感觉到他具有成为慈善家的责任;如果他认为他自己仅仅
7、是在恩赐,他会玷污作为美德的慈善的光辉。”“作为一种责任,慈善是‘超过要求的责任’,它超越了‘完善义务’的责任要求于我们做的事情、公正要求我们做的事情。”[16]换言之,公正只要求我们做保证彼此权益受到公平对待的事;但仁慈则要求超越这一标准,做得更多,它要求我们尽力从对方的立场出发,表达和实现对对方的关怀和爱心。所以,仁慈是一种在某种意义上超越了公正,给予性更强的德性原则。具有超越性的仁慈原则具有两个方面的内涵。其积极方面是要求道德主体比公正做得更多,给他人更多的爱心;其消极维度则是要求道德主体对人有更多的“宽恕”(实际上,孔子的仁的概
8、念也含有忠、恕两种内涵)。法国学者安德列·孔特-斯蓬维尔干脆就认为:“仁慈就是宽恕的美德——或者不如说得更确切一点,是宽恕的真实”[17]。斯蓬维尔还认为,“只有恶人才属于宽恕的范围。”“宽恕即是接受,当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