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073207
大小:59.62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08
《浅议高职陵园设计及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议高职陵园设计及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摘要]高职陵园设计与管理专业适应行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依托行业,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根据相关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系统化设置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中融入行业企业标准,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证、专业技能抽查标准融合,体现了专业办学特色。[关键词]高职;陵园设计;陵园管理;课程体系陵园设计与管理专业创建于2000年,经过多年的发展,先已形成了陵园设计、陵园营销与管理两个专业方向。近几年来,陵园设计与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始终瞄准全国陵园和公墓企业的岗位需求,坚持依托行业,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加快推进了
2、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的构建。毕业生非常受用人单位的欢迎,连续五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100%,出现了毕业生供不应求的局面,形成了鲜明的专业办学特色,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效益。一、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1]推行工学结合,深化校企合作,充分体现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改革成果,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行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反映本专业的办学特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根据相关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系统化设置课程
3、体系,根据专业领域技术发展更新教学内容,强化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素养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二、课程体系建设的理念和思路(一)以职业岗位为导向,构建与职业岗位群主要工作任务相对应的专业课程体系高职教育的核心是“以就业为导向,市场需求为目标”,[2]课程体系设计要满足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根据就业岗位任职标准和学生岗位迁移、职业迁移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确定教学内容,最后按认知规律和能力本位导向,以能力模块来重构课程,实现由分散到集中的转化,形成模块式的课程体系,坚持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整体优化,突出职业性和开放性,按照学生职业岗位群的主要工作
4、任务要求,确定专业核心能力,在确定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科学地整合课程,以适应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3]1、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2、能运用专业知识从事现代陵园企业管理、可持续发展战略策划等工作。按照“岗位一工作过程_岗位能力一核心能力一核心课程、支撑课程及相关课程”的课程建设思路,基于四个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和任务,内化到每门专业课程之中,开发了适应专业培养目标的模块课程,构建了符合岗位核心能力培养要求的课程体系。[4](二)加强与行业企业对接,融入行业企业标准,体现专业办学特色充分利用本专业与行业紧密联系协作的关系,收集行业企业最权威和最通行的技术
5、标准或职业标准,把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依据职业成长规律进行教学分析和设计,分析和归纳行业标准所对应的知识与技能要求,然后对知识和技能进行归属性分析,再按照从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和知识技能的内在逻辑联系,排列课程内容顺序,以此来指导课程体系的制订。(三)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证、专业技能抽查标准融合绕职业能力这个核心,在考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时,把民政部墓地管理员行业职业标准融入到课程体系。墓地管理员职业标准牵涉的知识面广,有一些是我们以往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中未涉及到的,我们在具体操作时采取“切割分散到课程”的原则,把标准融入各门相关课程。通
6、过对专业技能抽查标准的深入研究,查漏补缺,在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中融入专业标准的内容。(四)系统设计实践教学环节,优化实践教学体系1、建立高标准的校内实践教学实训室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高技能型人才,陵园设计与管理专业具有实践涉及面广,实践性强的特点。实践教学任务繁重,经过多年的建设,我们建立了一批高质量的校内实践基地,以满足校内课程实践教学的需要。目前我们共建成了陵园规划设计实训室、墓碑设计实训室、专业画室、专业机房、陵园业务洽谈实训室、滨葬礼仪实训室。通过这些实训室在校内开展实践教学。2、与行业企业全面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7、以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形成了与陵园行业企业“全面合作办学、全程合作培养、全员合作就业”为特色的办学格局。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实习实训环境,建立了“教学一实习一就业”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积极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通过清明实习和暑假学生行业顶岗实习,与行业零距离接触。实现六个“真正”达到的目标:即真正实现校企深度合作;真正解决学生校内生产性实训80%、半年以上顶岗实习W0%;真正建设一支有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参加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真正实现专任教师深入企业,与企业共同进行项目开发;真正实现“零距离”对接,使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过程符合企业需要;真正提高企业对
8、学生的认可程度,拓宽学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