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974753
大小:60.54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07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转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转变课程改革像春风雨露一样滋润着整个佛冈城,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们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我们作为一名实验教师,必须跟上形势的步伐、迎接挑战、积极钻研、努力探索;要正确把握好新课标的精神,领会新教材的意图,认识课改实验是形势发展的需要。在近一个学期的实验教学中,我感到新的理念、新的课改实验中的学习和实践谈谈一些看法和体会:标准、新的教材给课堂教学带来了焕然一新的变化。下面就我自己在一、师生在课堂教学中角色的转变新课标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而学生才是课堂
2、教学中学习的主人。我们作为实验教师,应该明白课程改革的重点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要突破这一重要环节,我们必须更新教学理念,要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圈子跳出来,具备明晰而深刻的创新教学理念,教师应具有创新精神和不断进取的精神。1、给予学生充分思维的空间。传统的教育观的基本特点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过分强调老师的作用,而新的教育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在课堂教学中减少对学生空间的占领,为学生的
3、思维发展搭好阶梯,当好配角。例如:二年级第三册数学中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例1:56-22二()。学生在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基础上很快地计算出来,教师在这一环节不再需要花太多时间,只要引导学生回答:在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啊?学生根据以前学过的加、减法知识很容易就能得出:(1)、相同数位要对齐;(2)、从个位减起。学生学得快,思维活动也变灵活了,教师不须要占用学生太长的时间,应让学生自主学习。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只充当配角,给学生“自主权”,把教学的重心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上来,引导学生
4、想学、会学、善学。教师要给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塑造自己的新角色。2、提供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我注意以学生为中心、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我自己始终充当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课堂上,允许学生多角度认识、思考问题,给学生一双数学的眼睛,让他们以数学的意识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整个世界,去体会身边的现实生活。同时,我能注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
5、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获得数学活动经验。例如:实验教材第三册(人教版)的第80页,学习8的乘法口诀中的主题图,画面上是学校军乐队在训练的情景,有的同学打大鼓、有的同学打小鼓、有的打镣、还有的吹号等等,为学习8的乘法口诀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让学生自主地根据情景图提出问题,并要求学生思考应怎么去解决这些问题。我先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合作交流,由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还发现了什么?(生:发现了每一行有8个同学、一共
6、有8行……)教师再进一步问学生: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就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思维想出:一共有多少个同学参加训练?打大鼓的和打小鼓的一共有多少个同学?……更令人意外的是:有个学生竟提出“穿裙子的有多少人?”可见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都得到了高一层次的发展。学生通过自主地解决这些问题,在用连续加8的方法得出结果后,引出用乘法来进行计算更简便,从而学生依照算式得出8的乘法口诀。这一节课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学习中体验8的乘法口诀的来源,这样学生可以很快就掌握所学的知识,从中也培养了学生会提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7、。二、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1、传统教育中“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只有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积极的思维,争取启发、引导、积极参与等方法,指导学生独立思维,寻找问题的可能性答案,培养学生敢于批评,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2、由教师的讲授式变为倡导自立、合作、探究的互动式,应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为了体现这一教学环节,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就是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把学习的主
8、动权还给学生。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转变为在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往的教学,我们所关注的是一节课中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而现在的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是否亲身经历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是否得到进一步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