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930670
大小:72.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07
《浅谈“破立”之说与中国木文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破立”之说与中国木文化摘要:通过对历史的梳理,不拘泥于“木”材质本身,而是从通过对与其相关的思想、活动等方面看待木文化,从一个新的角度去关注人和自然的关系。关键词:木;破立;文化中图分类号:K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7-0070-02可以说,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木”这一因素一直都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分量。翻开屮国文明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木”充斥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木结构建筑,小到品类繁多的家具,甚至再小到各式造型的工艺品等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木
2、”,历经时光的淘涤,可以说已形成中国文化中的一股潜流,是不容忽视的。“文化”一词,是由“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成天下。”(出自《易经》)而来,而到木文化这一概念,这里我们不再拘泥于其具体的表现形式,更多的关注于其无形的方妞,如人们与木、木材及木质环境相关的思想、行为和活动等等。对木文化的研宄也主要从人文的角度去看待,从一个新的角度去关注人和自然的关系。“破立”一词出自“不破不立”(《异闻录?师溪旧事》),简言之,不破不立的意思即为破除旧的才能建立新的。其实这一说法与中国哲学思想中的“天
3、人合一”是有着密切的关系的。天者,概而论之,也即指代自然,“木”自然也属于其中,而“破立”之于“木”,则主要取决人的主观能动性了。人在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有意识的将个人意向融入其中,也就随之衍生了与之相关的木文化。“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这里,木已经与方位相关联,并且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将之与“万物之始生”相联系,一者是由人们的生活环境所决定的。可以说,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保有着唯一未曾消亡的古老文明,这一点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等自然因素是密切相关的。幅员辽阔,南北跨越了近五十个
4、纬度,其中绝大部分地区出自北温带。这样的地理位置四季分明,气温降水等对植物生长都有相当的优势。这对于早期改造自然地能力有限的人类来说不能不说是福音。植物的采集是获得食物的来源之一,因此与原始先民的生存息息相关,有意无意中便期望植物的丰茂,并且在早期的原始信仰屮有所体现,如江苏连云港市将军崖的岩画,阴刻的人面像与禾苗状植物图像,人面像冇眼,口,鼻,冇的尖上冇冠,而面部则布满了纵横有如叶脉的线条,有的屮间有一条长线仲出颊下直抵禾束之中,有如莲梗。这些复合的图像应是原始先民臆想中的植物祌,旨在祈祷农作
5、物的丰收。人类对于自然木能亲近与依赖使人们冥冥中意识到,人与植物(包括农作物与树木等在内)之间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并且演变为一种神圣至上的崇敬;再者是受到人们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的影响。人是群居性的动物。由于本身并不能够强大到以自身的力量来与白然环境抗衡,便采取群居的方式,集聚众人之力在原始恶劣的环境下求生存,这样的生活方式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承袭了。居住环境从最初的穴居,当然是在生产力并不发达的时期,由于改造自然的能力相当有限,仅仅是寻找能够庇护的洞穴。发展到后来,则是能够用土木材料构建住所,这
6、不仅仅是生产力的提高的表现,同时也是人们能够不再囿于自然环境进行迁徙定居的重要条件。从中国传统一直沿用“土木之功”一词作为一切建造工程的概括名称可知,土木结构作为古代用于建造居所的主要材料,在屮国几千年的历史尤其是木文化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土,孕育生命之本:木,孕育之生命。土木结构的建筑存在,一部分是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由于我国地理条件的限定,适宜树木的生长,林木资源充沛却少石料,因此取用木材更为便利,这一点很大程度上利于土木结构建筑的产生;再者,木材本身可曲可直的自然属性也便于塑造成型,并且
7、相对子石材重量耍轻,适于采伐、搬运轻易,为房屋结构、内部家具甚至各种木制工艺品的出现提供了媒材,可以想象在此前先人必定尝试过多种材质,最后得出木材较于其他材料更为优秀;三者,木与土的材料运用很大程度上有着对自然环境的“模拟”,在古时人们的观念中,自然与人是紧密不可分的,就像树木离不幵土地生长,人的生存仰仗于自然,土木的朴素品格让人深感自然这一人类故乡的亲切。土木结构的这种关系体现了人们在潜意识中对于自然的亲近之意,也是早期原始信仰得以传承的潜在形式。“不破不立”一词最初是韩愈提出的,后世沿用下来
8、,意为欲要建立新事物必先破除旧的。“木”文化中,土木结构的建筑总是更为耀眼些,其中历朝的宫殿建筑更是屮国古代建筑体系屮当之无愧的主角。且对于屮国人而言,土木结构的建筑并不仅仅是单纯的房屋而已,更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因此,在人们固有的观念中,宫殿就与当时的统治阶级画上了等号。也因此,改朝换代之际,总有不少的宫殿会被殃及,《史记?项羽本纪》中就写到“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其后也不乏类似的行为,一代乂一代的新君主为彰显其与前朝政权统治不同,大多选择将前代宫室付诸一炬,以示前朝暴政被推翻,并在此基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