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928542
大小:56.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07
《挖掘内涵条件,寻求数学解题思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挖掘内涵条件,寻求数学解题思路四川省达县职业高级中学王见(摘要)数学问题千变万化,要想既快乂准的解题,总用一套固定的方案是行不通的,必须具有思维的变通性善于根据题设的相关知识,提出灵活的设想和解题方案。(关键词)挖掘内涵条件寻求解题思路一切解题的策略的基木出发点在于“变换”,即把面临的问题转化为一道或几道易于解答的新题,以通过对新题的考察,发现原题的解题思路,最终达到解决原题的目的。1挖掘整体内涵条件,善于观察心理学告诉我们:感觉和知觉是认识事物的最初级形式,而观察则是知觉的高级状态,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观察是认识事物最基木的途径,它是了解问题、发现问
2、题和解决问题的前提。任何一道数学题,都包含一定的数学条件和关系。要想解决它,就必须依据题目的具体特征,对题目进行深入的、细致的、透彻的观察,然后认真思考,透过表面现象看其木质,这样才能确定解题思路,找到解题方法。2挖掘熟悉因素,寻求解题思路所谓熟悉化策略,就是当我们面临的是一道以前没有接触过的陌生题目时,要设法把它化为曾经解过的或比较熟悉的题目,以便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或解题模式,顺利地解出原题。一般说来,对于题目的熟悉程度,取决于对题目自身结构的认识和理解。从结构上来分析,任何一道解答题,都含条件和结论(或问题)两个方面。因此,要把陌生题转化为熟悉题,可以在变换题
3、目的条件、结论(或问题)以及它们的联系方式上多下功夫。常用的途径有:2.1充分联想回忆基木知识和题型。按照波利亚的观点,在解决问题之前,我们应充分联想和回忆与原有问题相同或相似的知识点和题型,充分利用相似问题中的方式、方法和结论,从而解决现有的问题。2.2全方位、多角度分析题意。对于同一道数学题,常常可以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因此,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适时调整分析问题的视角,有助于更好地把握题意,找到自己熟悉的解题方向。例如以下几个选择题可以用一定的方法来解答:2.2.1直接法。涉及数学定理、定义、法则、公式的问题,常从题设条件出发,通过运算或推理,直接求得结
4、论;再与选择支对照。2.3恰当构造辅助元素。数学中,同一素材的题B,常常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条件与结论(或问题)之间,也存在着多种联系方式。因此,恰当构造辅助元素,冇助于改变题0的形式,沟通条件与结论(或条件与问题)的内在联系,把陌生题转化为熟悉题。数学解题中,构造的辅助元素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有构造图形(点、线、面、体),构造算法,构造多项式,构造方程(组),构造坐标系,构造数列,构造行列式,构造等价性命题,构造反例,构造数学模型等等。3挖掘简单因素,整体分解,化难为易,寻找解题思路所谓简单化策略,就是当我们面临的是一道结构复杂、难以入手的题0时,要设法把转化为一道
5、或几道比较简单、易于解答的新题,以便通过对新题的考察,启迪解题思路,以简驭繁,解出原题。简单化是熟悉化的补充和发挥。一般说来,我们对于简单问题往往比较熟悉或容易熟悉。因此,在实际解题吋,这两种策略常常是结合在一起进行的,只是着眼点有所不同而已。解题中,实施简单化策略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常用的有:寻求中间环节,分类考察讨论,简化已知条件,恰当分解结论等。3.1寻求中间环节,挖掘隐含条件。在些结构复杂的综合题,就其生成背景而论,大多是由若干比较简单的基本题,经过适当组合抽去中间环节而构成的。因此,从题B的因果关系入手,寻求可能的中间环节和隐含条件,把原题分解成一组相互联系的系
6、列题,是实现复杂问题简单化的一条重要途径。3.2分类考察讨论。在些数学题,解题的复杂性,主要在于它的条件、结论(或问题)包含多种不易识别的可能情形。对于这类问题,选择恰当的分类标准,把原题分解成一组并列的简单题,有助于实现复杂问题简单化。3.3简单化已知条件。冇些数学题,条件比较抽象、复杂,不太容易入手。这吋,不妨简化题中某些已知条件,甚至暂吋撇开不顾,先考虑一个简化问题。这样简单化了的问题,对于解答原题,常常能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3.4恰当分解结论。冇些问题,解题的主要困难,来自结论的抽象概括,难以直接和条件联系起来,这吋,不妨猜想一下,能否把结论分解为几个比较总之,
7、高考试题重在考查对知识理解的准确性、深刻性,重在考查知识的综合灵活运用。它着眼于知识点新颖巧妙的组合,试题新而不偏,活而不过难;着眼于对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能力的考查。高考试题这种积极导向,决定了我们在教学中必须以数学思想指导知识、方法的运用,整体把握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只冇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优化学生的思维,全面提高数学能力,才能提高学生解题水平和应试能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