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经济思想中的尊儒情结

蒲松龄经济思想中的尊儒情结

ID:27919341

大小:74.62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2-07

蒲松龄经济思想中的尊儒情结_第1页
蒲松龄经济思想中的尊儒情结_第2页
蒲松龄经济思想中的尊儒情结_第3页
蒲松龄经济思想中的尊儒情结_第4页
蒲松龄经济思想中的尊儒情结_第5页
资源描述:

《蒲松龄经济思想中的尊儒情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蒲松龄经济思想中的尊儒情结[摘要]文学作品是作家情感和观念的真实再现。蒲松龄在《聊斋》中所反映出来的商业经济思想是其理想和现实激烈碰撞下的心灵独它既有时代浪潮的影子,也有作者百折不回的执着。[关键词]蒲松龄经济思想尊儒情结任何一部小说都是作家情感和观念的真实再现。蒲松龄作为一名正统的儒士,崇尚儒学,这是其埋藏于心中的一种情结,时时渗透于小说的创作之屮,影响着他的道德评判标准和价值取向。在屮国以重农抑商为主导经济思想的传统观念盛行之时,蒲松龄一反传统抑商、轻商思想通过文学的形式把这种儒学情结渗透在

2、其经济思想之中,再现了明清时期的经济现状,表达了独特的商业经济思想。一、对孔子致富观的继承孔子是中华民族史上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经济思想家。千百年来,孔子的经济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经济观念和行为,蒲松龄的《聊斋》中70多篇有关商业经济的篇目就是对孔子财富观的艺术化再现。1.肯定求富逐利的合理性。利乃人之所欲。孔子曰:“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乂円:“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不可求,从吾所好、”孔子认为对财富利益的追求是人之本性。“饮食男

3、女,人之大欲存焉”,(《周礼》)在孔子看来物质财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对它的追求是必然的,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蒲松龄在百年之后接受、肯定了孑L子这一思想。他在《王十》(《聊斋》)中,借王十之门“贫之接锱铢之本,求升斗之息,何为私哉!”肯定了致富经商的合理性。《雷曹》中乐云鹤与夏平子是莫逆之友,二人科第屡败,最后夏平子潦倒场屋,贫困而殁。乐云鹤目睹此境,翻然醒悟“文如平子,尚碌碌以没,而况於我!不如早自图也。於是去读而贾,操业半年,家赀小泰:”通过两相比较,作者形象地论证了追求财富利益是人生存

4、的正当之举,同时表明经商是落魄文人摆脱贫困的一条合理途径。《任秀》屮也以任秀财雄一方的成功结局反映了明淸之际人们经济思想的转变和士人求贵不能而以求富来实现人生价值的思想趋势。《黄英》巾作者塑造了一个理想人物陶生的形象,肯定了他“自食其力不为贪、贩花为业不力俗。”的重商洽生观,提出“人固不可苟求富,然亦不必务求贫也。”的主张,这是对财富的肯定,也是对“君子固穷”的传统挑战。2.强调致富取利有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孔子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去之

5、,不去也。”又说“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国家富强,你个人很贫贱是可耻的,国家不富强;你却很富足,可见是靠不正当的手段获得,这也是可耻的,从屮我们可以看到孔子正视财富的积极意义,但强调要以正当的手段取利致富。这里所说的取利之道指的是取利的原则和方式,它必须受伦理道德的制约。蒲松龄在《聊斋》中继承并解读了这种经济伦理思想。他把笔下的商人鲜明地分做两类良商和恶商。这两类形象是蒲松龄财富观的具体体现,从故事中人物的不同结局,表明了蒲松龄鲜明的思想态度:财必得之以道,反之则散。《

6、黄英》中陶生是作者理想商人的形象,他以艺菊致富,“一年增舍,二年起夏屋”,生意做到千里之外,一时富甲一方,《小二》屮的小二夫妇开设玻璃厂,凭着辛勤的劳作、精明的管理,数年后,财益称雄的她,不断资助贫困乡邻,慨然赈灾。《刘夫人》中的廉生,家贫却至性纯笃,被刘夫人看中,授之八百金“持泛江湖”,至性纯笃的品质使其获利巨万。作者在盛赞廉生的同时,指出诚信不欺是致富之本,表露了君子取财有道的经济伦理思想。小说中的另一类恶商,他们最终财散人亡遭到报应的结局是蒲松龄对财富之道的反证。《任秀》中的申竹亭趁友人病

7、故,不顾友人之托,侵吞友人钱财占为己有。数年后,不义之财尽变箔灰,负心之物全璧以归故主“只赚一缩颈羞汗之形”。《金陵乙》屮金陵卖酒人某乙,酿酒置毒,致富不仁,最终因贪财好色,变狐致死。但评“不死何待?”。《雨钱》中秀才欲不劳而获,涎脸求之狐仙,结果所得的满屋的钱瞬间化为乌有。《四十千》屮新城王大司马欠债不还,遭报应生一顽儿取其债。小说正是从这些人物的褒贬中,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蒲松龄财取有道,无道之财不可留的财富观,二、对儒家义利观的肯定义利观是儒家传统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的伦理观念。朱熹说“义利之说,

8、乃儒家第一要义。”[61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蒲松龄在他的经济思想中表现出明显的对儒家义利观的肯定。孔子是第一位将义利对举的思想家。之后,义利之辩成为儒家对待道德与财富的一种观念和态度。儒家认为:义与利,义为上、主张见利思义、以义抑利、先义后利、重义轻利、以义为利。“义”在这里是指君子之德,指合乎道德规范的言行。儒家以这样的义利观来实现他们的人格理想。明屮叶,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商品交流的发展,商人地位也在不断提高,重商意识得到了强化;面对经商风气日盛的现实社会,尽管蒲松龄对商人和商业活动流露出较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