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150893
大小:82.79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0-20
《论蒲松龄的民生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蒲松龄的民生思想摘要:本文以《聊斋文集》为主要文本依据,具体分析了蒲松龄民生思想的内涵:在与官员的交往中,仗义执言,为民请命;对害民之政,致力于防微杜渐;悲天悯人,哀民生之多艰;全方位关心百姓日常生活。其儒生情怀与唐代的杜甫比较相似。关键词:蒲松龄;聊斋文集;民生思想;聊斋志中图分类号:1207.419文献标识码:A1962年,中华书局出版了路大荒编辑整理的《蒲松龄集》,其中《聊斋文集》收录了绝大部分蒲氏散文,内容涉及交友、游历、生活、农事、气候、时政等各个方面。纵观整部《聊斋文集》,题材多反映农村生活、描绘民间疾苦,并积极为淄川一带百姓的
2、生产生活问题奔走疾呼,充分体现了蒲松龄的民生思想。本文以《聊斋文集》为主要文本依据,致力于对蒲松龄民生思想内涵的阐述。蒲松龄常年生活在山东省淄川县蒲家庄,亲眼目睹了社会底层民众艰辛不易的生活,对他们抱有深深的理解和同情之心,这份同情之心被他付诸笔端,成为了政论里的建言献策、书信里的呐喊疾呼、灾记里的痛心疾首。用蒲松龄自己的话来说,他对民生问题的关心是“众疮痍啼饥号冻,每恨拯救无术,只此一腔热血,可对青天”[1]211;而具体来说,蒲松龄的民生思想在《聊斋文集》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在与官员的交往中仗义执言,为民请命蒲松龄虽然终生困于场
3、屋,但凭借着过人的才华,在当时也已颇有声望,因而得到了一些官员的欣赏和尊重__小至淄川县的历任县令,如汪如龙、张嵋等,大到朝廷重臣、文坛领袖,如王士?G等,都与他有所往来。关于他和这些官员的交往情况,我们可以从《聊斋文集》所收录的书信、序跋等文中管窥一二。张嵋,字石年,康熙二十五年(1686)任淄川知县,“神姿卓迈,历事精明,下车数月,邑赖之百废俱兴”[1]15,为了纪念他的功德,淄川百姓还为他修建了“沈张二公祠”。蒲松龄与他交往较为密切__张嵋到任淄川时,曾亲自登门拜访过蒲松龄,蒲松龄《与邑侯张石年嵋》、《颂张邑侯德政序》等文,都表达了对张
4、嵋德政的感激与赞赏之情。对于张嵋在治县时没有体察到的一些事情,蒲松龄也敢说、敢议,在《上邑侯张石年嵋书》一文中,蒲松龄先是针对淄川存在的刁讼之风提出了“重惩而亦仁”的建议;后又提醒张嵋“古今有忠奴仆,无忠衙役”[2]132,希望张嵋严厉管理衙役。蒲松龄的直言不讳,既是关心朋友,更是站在百姓的角度对县官提出建议和要求。在淄川漕弊一案中,蠢役康利贞因为蒲松龄和淄川百姓的努力抗争而被革职,旋即投靠刑部尚书王士?G和山东巡抚谭再生,企图官复原职。听到这个消息,蒲松龄立马写了《与王司寇》、《与张益公同上谭无竞再生进士》两封书信给王士?G和谭再生,痛斥康
5、利贞的种种恶行,请求二人不要支持康利贞重回淄川担任漕粮经承,他在文中声泪倶下地控诉道:“(康利贞)欺官害民,以肥私橐,遂使下邑平民,皮骨皆空。”[2]139“小民有尽之血力,纵可取盈,蠢役无底之贪囊,何时填满?”[2]140__由于蠹役的贪婪,漕粮被抬高到淄川百姓无力承担的高价,面对这样的暴政,蒲松龄愤怒地用“皮骨皆空、血力皆尽”来形容被压干榨尽的百姓。由于蒲松龄的干涉,康利贞没能得偿所愿,但蒲松龄也为此得罪了谭再生。对于那些平日里没有多少往来的官员,只要事关淄川百姓的生产生活,只要确有进言的必要,蒲松龄也会以各种方式间接上书,《与孙爻文转示
6、吴县公》、《又与李希梅》等都是这类文章的代表。其实,以蒲松龄的名气和他与这些官员的交情,他大可以自荐功名或者请求帮助,但蒲松龄没有这样做,他在信中也几乎不提自己困顿的处境(即使偶尔提及也多是自嘲)。总而言之,在与各级官员的书信往来中,蒲松龄常常是就一方百姓之安乐向这些身居高堂的人积极进言,以一介布衣的身份担起兼济天下的责任,字里行间流露出那份朴实而又深情的现实关怀。二、致力于杜绝“害民之政”“天下害民之政,多起于仁人也。何以故?当年廉者创之以除民害,故为仁政;后世贪者借之以罔民财,故成流弊也。”[2]307“事有似为仁人君子之事,而宄其实,乃
7、毫无益而大有害者,则历来各省州县禁乘之令也。”[2]316在《淄邑流弊》、《禁籴说》等多篇谈论时政的文章里,蒲松龄都发表了自己对害民之政的看法。蒲松龄认为,这些政策在制定时的出发点往往是好的,但最后却给人民造成了负担和困扰,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后世的贪官污吏趁机钻营,使仁政变成了“人祸”;二是政策本身的制定没有从实际出发,因而在施行过程中产生了偏差或者相反的后果,也就变成了“人祸”。而生活在淄川农村的蒲松龄与底层人民共处一域,使他能够接触真实的情形,并就此做出深刻分析。就拿禁籴一事来说,主事者最初的想法是通过禁止人民私下买卖粮食来防止米价
8、起伏伤民,“本处丰收,四方来籴,则本处之粮大贵;或且籴者多而粮必尽,贫民必至于饿死,则是禁籴者,体上天好生之仁,恤一方无告之众,岂非善政哉?[2]316但是身居局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