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908929
大小:56.12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07
《教育者可靠性与道德教育对象的态度改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教育者可靠性与道德教育对象的态度改变摘要:社会心理学研宄证实,提高传达者可靠性可以促进目标靶态度改变。社会转型时期道德教育者的可靠性趋于失落,其根源在于:一是教育立场偏重社会价值,二是教育意图过于明显,三是教育信息规避负面道德现象。为促进道德教育对象的态度改变,教育者要重构可靠性,其路径在于:一是要立于社会与个人双重立场。二是要善于隐蔽教育意图,三是要敢于进行双面论证。关键词:可靠性;道德教育;态度改变中图分类号:13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5194(2011)01—0127-04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德1959年提出了一个态度改变的经典说服模型,该模型指出了态
2、度改变的过程及其所涉及的主要因素和有关变量。其中,在外部刺激涉及的“传达者”这一因素中,“可靠性”是一重要变量。可靠性是指传达者公正、客观,没有隐藏私有动机。关于传达者可靠性与目标靶态度改变之间的关系,社会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宄。社会心理学视野中的道德教育,是教育者在一定的教育情境中劝导教育对象形成正确的道德态度或是改变错误的道德态度,并建立相应行为模式的过程。从道德教育者可靠性这一视点解读和审视道德教育实效性,社会心理学相关研宄可为我们提供有益启示。一、道德教育者可靠性的失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革是一次深刻的社会转型,在道德教育领域,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后果是导致了师生
3、关系的深刻变化。随着教育者权威性的日趋弱化,传统权威与服从的师生关系被逐步解构,而随着教育对象主体意识的增强,他们不再盲信盲从,而是敢于大胆质疑、否定乃至反叛教育者的思想观点,教育者可靠性因此有了弱化和失落的倾向。宄其根源,教育者的责任主要在于:1.教育立场偏颇:社会价值的过分强调引发过度理由效应沃尔斯特、阿伦森等人进行过一项“增加低信誉传达者的说服性”的实验。在研究中,他们让一部分罪犯和地方检官支持增加执法人员的权力,让另一部分罪犯和地方检察官支持减少执法人员的权力。结果发现,罪犯提出的从严主张和检察官提出的从宽主张,由于与其自身地位、利益相悖而被认为更为公正和可靠...。
4、该实验表明,传达者如果站在自我维护的立场上,则他提供的信息影响很小,因为人们会怀疑其沟通动机;如果站在与自我利益相违的立场上,可大大提高他所提供的信息的说服力。道德教育既具有培育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社会成员的社会价值,又具有提升人的意义与价值的个人价值,二者相互依赖,不可偏废。但长期以来,受传统功利主义德育价值观的深刻影响,道德教育者坚持以社会本位为价值取向,道德教育者的社会角色决定了他必须站在社会立场上,但如果仅仅是站在社会立场上,撇开道德教育的个人价值而孤立、抽象地讲它的社会价值,就会产生“过度理由效应”。所谓“过度理由效应”是指这样一种心理现象:每个人都力图使自己和别人的
5、行为看起来合理,因而总是为行为寻找原因,一旦找到足够的原因就很少再继续寻找下去;而且在寻找原因时,总是先找那些显而易见的外因,如果外因足以对行为做出解释,人们一般就不再去寻找内因。过度理由效应告诉我们,一种行为的外在理由越多,它的内在理由就会减少。道德教育者过于追求教育的社会功效,片面强调外在道德规范的约束功能,将道德置于客观形式化和外在约束性的地位,并且通过制度规范、技术控制、意识形态灌输等各种手段要求教育对象无条件地遵从,对教育对象构成了一种外在的强制力,就会给教育对象的道德学习行为一个强大的外部理由,从而不能使其将这一行动的缘由转向自己内心。教育对象往往会产生这样一种错
6、觉:道德是对个人欲望满足的一种限制和剥夺,有违自身的需要和利益,教育者的说服动机值得怀疑。1.教育意图明显:道德规范的强制灌输引发心理对抗与其教育立场相适应,在教育方式上,道德教育者往往借助于道德规训,将不容置疑的道德教条直接灌输给教育对象,对与其论点不符或相悖的观点则予以有意的压制、封堵或规避,说教意味十分浓厚。在一种师生对立、泾渭分明的教育场景中,教育者享有话语霸权,在其话语支配下,教育对象成为了“美德袋”,缺乏与教育者的平等对话与交流,缺乏对教育信息的理性反思与切身感悟。在社会心理学中,这种在劝说中只讲自己的一种正面论点的沟通技巧被称作单面论证。霍夫兰德等人在实验研宄中
7、发现,当听众与传达者观点一致,或对问题不熟悉,或是教育水平不高时,单面论证才效果较好。反之,单面论证会被看做是传达者存有偏见。他还发现,命令式地给出结论的方式容易引起态度抵制。为什么单面论证及直接给定结论容易引起态度防御?阿伦森认为,劝导性的宣传如果劝诱性太显眼或太强烈,则可能被认为是侵犯了一个人的选择自由,从而激发这个人对此信息的抵抗,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布雷姆基于“心理对抗”实验基础上提出的对抗理论与此说法并无二致。他认为,“人们往往要维护自己的自由感。当这种自由感受到威胁时,个体会对外来威胁进行各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