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908021
大小:6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06
《汉语与英语表达差异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汉语与英语表达差异分析众所周知,语言学习者在学习除母语外的第二种语言时,会极大地受到母语语言运用习惯的影响。所以,对于中国学生而言,他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屮,总会力图寻求与汉语相对应的词汇,句式及修辞等。然而,英汉两种语言差异巨大,这就使得中国学生在学英语时会有很大的困难并且犯下很多错误。本文对汉语与英语表达方面的差异做出分析,希望对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有所裨益。一、词汇运用的差异汉语和英语不仅构成两种语言的语音和符号体系不同,而且他们在词汇的涵义范围,词性运用规律以及习惯用法的表达上都有显著差异。1.词义上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在词语意义上有一一对应的部分,比如:人名、地名和食物
2、名称等。但两种语言的词义存在着不完全对应和完全不对应的情况,其中不完全对应最容易引起学习困难。相比较而言,汉语词汇更丰富,同义词,近义词较多,特别是动词,要表示一个动作,可以从多至几十个近义词中去选择。汉语词汇在使用时其所涵盖的意义范围较窄,因而在使用时,词汇对上下文的依赖性小。但是在英语中,有大量的一词多种词性,多种含义,在使用的过程中,词义随上下文灵活转化,词义对上下文的依赖极大。2.词性上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中词汇都有词性的分别,然而汉语的词性相对明朗,人们往往根据其含义就能轻松判断其词性,一词多种词性的情况也较英语少得多。英语中,一词多种词性的情况却比比皆是,有时一个
3、单词甚至可以同时为名词,代词,形容词,副词等。1.习惯用法上的差异。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许多习惯用法,而一些内涵想通的表达方式,在选词上却使用的是不同的意向或单词。英语中说Loveme,lovemydog.而汉语说成“爱屋及乌”,在语义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使用的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象征物。再者,英语中的greeneyed,如果用字面含义来翻译说成“绿眼睛”就闹出了笑话,这里的greeneyed恰好是汉语中的习惯表达“红眼”,诸如此类的英语习惯用法,就不能简单的按照词义一一对应的翻译成中文了。二、语法的差异1.句子结构的差异。有人把汉语称为“意合”的语言,是说汉语的句子在表达上,注
4、重更注重逻辑性,一般说来只要语句在含义上说得通,没有逻辑错误就可以组合成句,不受到形式的限制。而英语恰恰相反,它被称为“形合”的语言。学过英语的人都知道,英语的句子结构冇非常严谨的主谓结构:主语必不可少(祈使句除外),谓语是句子的灵魂,不同句子成分由什么词性的单词或短语充当都有严格的规则。这也成为了很多中国学生的“噩梦”,分不清句子的成分,无法判断句子的结构,总会受汉语的影响造出很多所谓的chinglish(中式英语)的句子。中国学生经常会写出无主语的病句,就是对英汉语言的差异不清楚,按照汉语的句法习惯来思维所导致的。比如屮国很多学生经常会写出这样的病句Wecannotliv
5、eifnosunandair.(正确的句子应为Wecannotliveifthereisnosunandair.)1.时态和主谓一致的差异。汉语中表达不同时间的概念是借助各种助词,如:正在、己经、了、着、过等等,并且不需要人称和性、数、格的统一。然而,英语中谓语动词在句中不可或缺,同时不同的时间概念,不同的人称和数统统要通过动词的形式变化而体现出來,带有强制性。因此,对于屮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时态的准确把握就成为了一个难点。2.非谓语动词的问题。英语中非谓语动词一一不定式,动名词和分词被频繁使用,其含义和动词相同,用法却截然不同。动词在句中只能做谓语,而非谓语动词变化多样,能
6、充当除谓语以外的任何句子成分。所以对于习惯使用“意合”的汉语的学习者来说,错误使用非谓语动词的情况就会频繁发生。三、标点符号的差异为了规范英语学习,标点符号的使用同样值得关注。总体说来,英汉两种语言的标点在形式上差别不大。值得注意的是:句号、顿号和书名号。句号在汉语中是一个空心圆点(。),而英语中的句号是一个实心小圆点(.),在用法上英语的句号除了用在句末,还可以用在一些缩略词后,如:a.m.;Mr.。顿号(、)在汉语中用来分割并列的词或短语,而英文里没有顿号,一般使用逗号来分割单词,短语或主从句。除此之外,汉语中的书名、文章名、报刊名和歌曲电影名称等都被放在书名号(《》)内
7、,而英语里没有书名号,在表达上述标题时,英语使用双引号、斜体或者下划线。四、结语英语里有一句谚语叫WheninRome,doastheRomansdo.(入乡随俗)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最主要的是广泛阅读,努力模仿,注重差异,按照英语的语言规则和思维习惯来表达。参考文献:[1]蔡基刚.汉英写作修辞比较[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50-161.[2]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189-318.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