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语文课教案

故都的秋语文课教案

ID:27880869

大小:71.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2-06

故都的秋语文课教案_第1页
故都的秋语文课教案_第2页
故都的秋语文课教案_第3页
故都的秋语文课教案_第4页
故都的秋语文课教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故都的秋语文课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故都的秋语文课教案《故都的秋》是一篇重要的语文课文,下面就是为您收集整理的故都的秋语文课教案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故都的秋语文课教案教学目的①培养孩子文学鉴赏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②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品味诗一般的意境教学重点品味文字;学习以情驭景,用景显情,情景交融的散文特点教学难点通过文字的品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__辛弃疾《丑奴儿》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__杜牧《山行》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白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无边落木萧萧

2、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一杜甫《登高》是啊,秋天是多姿多彩的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的景象,秋风中,杜甫感到的是悲凉。有人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秋雨里,柳永品到的是凄苦。由此可见,文学作品,常常是客观现实和作者的主观感受的统一体,我们阅读文学作品贵在“读懂作者笔下的

3、客观现实,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下面我们一起来循着细腻的笔触去细细品味一下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味。(板书:读懂客观现实,体会思想感情)二、教学过程(一)孩子自读课文在昨天预习的基础上,请大家采用观其大略的跳读法,快速识别景物特色的词句,标出集中写景的段落。同时,分析:1、“故都的秋”有哪些特色?2、通过哪些段落中的景象刻划来表现“故都的秋”的这些特色的?明确:1、“清、静、悲凉”。2、3-11段(二)听录音诵读3~11段。要求:1、圈出呈现色彩的词句;2、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下面请同学顺着诵读的导引,神往故都,观秋色,闻秋声,品秋味

4、。(放录音)1、请一生回答,其他孩子补充。明确:秋色:芦花、柳影、夜月、碧空、蓝朵、槐蕊、青布、秋果----清2、师问:文中描写的诸多色彩总的格调是什么?明确:冷色。3、请孩子简要分析。4、师: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你心里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明确:冷清、孤独、寂寞等等。5、师:观秋色,故都的秋好冷清哟!那么,故都的秋声如何呢?明确:秋声:虫唱、钟声、鹤声、帚声、蝉声、风声、雨声、人声静6、师:这么多的声响交织在一起,故都宄竟是闹还是静?明确:静。7、师:有分析,有例证,才能使人信服。8、生:分析原因。明确:以动衬静(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5、。)9、由此看来,闻秋声,故都的秋好寂静啊!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沉浸在冷清的秋色之中,又置身于孤寂的秋空之下,你心里将油然而生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明确:悲凉。10、师:这“悲凉”二字便是故都那浓浓的秋味所在。不过,我有个疑惑,故都北京,即使在郁达夫这个时代,秋天里,明艳之色有,繁闹之境在,如火辣辣的香山红叶、游人如织的颐和园等,作者为什么避而不写?明确: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

6、。”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满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这种感受在当时其它人的作品中也有痕迹。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不也有哀愁吗?由此可见,散文的鉴赏,既要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又要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对思想感情的体会,还要结合作者当时的生活经历。11、师:写自然之秋,抒内心之愁,便是这篇散文的突出特色。这种特色必须在读中品味,请大家齐读3、4两段,力求读出清、静、悲凉来。12、生:齐读。13、评价。课后要反复

7、读,把握了情与景的辩证关系,才能于细微之处见精妙。下面我来点几处,请同学们来评一评。A、作者为何将“淡红色”的牵牛花视为最次的?明确:与心境不合。(同时分析枣子熟了不是红色的吗?“七八月之交”的枣也是“淡绿微黄”的。)B、师:雨后话秋有一句,“唉,天可真凉了”,作者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长,是出于什么目的?(孩子自由谈)C、下面请看文章的开头第2段,对照北国之秋,概括南国之秋的特色。明确:“慢、润、淡”D、请浏览文章倒数第2段,说说作者为何要写故都之外的南国之秋?明确:对比,突出北国之秋。E、再请看12自然段分析:这一大段议论有无必要?为什

8、么?明确:使整个文章的情、景、理交融起来,充实内容,深化了主题,同时使文章疏朗不羁,挥洒自如。F、关于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两种完全不同一理解:有人认为本文是颂秋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