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急诊医学.doc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急诊医学.doc

ID:27858117

大小:68.00 KB

页数:22页

时间:2018-12-06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急诊医学.doc_第1页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急诊医学.doc_第2页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急诊医学.doc_第3页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急诊医学.doc_第4页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急诊医学.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急诊医学.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是急诊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针对心跳呼吸骤停所采取的一系列的救治措施,以重建和促进循环,呼吸功能的恢复,其最终目的是使脑功能完全恢复,并能存活出院。因此,目前把心肺复苏扩大为心肺脑复苏(cardiopulmonarycerebralresuscitation,CPCR)。在古代人们就认识到了心跳呼吸骤停,并开始产生了复苏方法如加温法、刺激法、唤醒法,针对溺水死亡的有震荡法和倒灌法等。尽管经历了数千年的努力,但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尚未形成一种行之有效的心肺

2、复苏方法。直到上世纪50年代,Zoll和Kouvenhoven成功地研究出体外电除颤技术,并成功地抢救了一例室颤患者;PeterSafar证实了口对口人工呼吸在复苏中的重要作用及60年代Kouvenhoven报道了胸外心脏按压在复苏中成功。至此,电除颤、口对口人工呼吸及胸外心脏按压构成了现代复苏的三大要素,从而建立了现代心肺复苏术,并系统地提出了现代心肺复苏的基本程序即基础生命支持(basiclife support,BLS),高级生命支持(advencedlifesupport,ALS),后续生命支持(prolongedlifesu

3、pport,PLS)。1966年美国国家科学院研究委员会(NAS-NRC)和美国心脏病协会(AHA)组织召开了心肺复苏会议,制定了CPR和心脏急救(emergencycardiaccare,ECC)的标准和指南,1973、1979、1992、2000年又先后召开了5次CPR与ECC的专题讨论会,大大推动了CPCR技术的发展。心跳呼吸骤停的特征是心脏机械收缩活动突然停止,自主和有效循环丧失。引起心跳呼吸骤停的心电机制有三种类型,即心室颤动、无脉电活动(以前称电机械分离)和心电静止。心室颤动为最常见的类型,约占心跳骤停的65%~80%,而

4、无脉电活动和心电静止分别只占20%和30%。80%心跳骤停患者患病前均有心脏疾患,尤其是冠心病。心肌病引起猝死占10%~15%。引起心跳骤停其它原因有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瓣膜病、心电生理异常包括预激综合征和长Q-T间期综合征。心肌短暂缺血、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等均可引起心脏电生理紊乱,从而导致心搏骤停。非心脏原因所致的心跳呼吸骤停占20%,主要由中枢神经系统、神经肌肉、呼吸系统疾患、或溺水、烟雾吸入、自缢、镇静剂或麻醉剂过量等引起呼吸功能衰竭,导致意外性心搏骤停。另外电击、中毒、手术及创伤等均可导致意外性心跳

5、骤停。一、心跳呼吸骤停的临床特征和诊断心跳呼吸骤停临床上表现为神志突然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呼吸停止或喘息、面色苍白或紫绀、瞳孔散大或固定。手术过程中心跳停止表现为血压、脉搏测不出,切口不出血,大血管搏动消失。二、时间就是生命心跳呼吸停止后,血液循环终止,各组织器官缺血,缺氧。由于脑细胞对缺氧十分敏感,一般在循环停止4~6分钟,大脑将发生不可逆损害。为了避免脑死亡,便于心跳呼吸恢复后意识也能恢复,必须在心跳呼吸停止后,争分夺秒,立即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实践证明,复苏时间越早,存活率越高。因此,1992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HA)提出“生

6、存链(lifechain)”的基本概念,它包括相互依赖的四个环节,即早期识别和呼救、早期CPR、早期除颤和早期高级生命支持。实践证明,这一生存链四个环节中任何环节薄弱,生存率将降低。相反,加强生存链四个环节将提高生存率。然而心跳呼吸骤停发生,大多数发生在院外环境,要切实做到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单靠医疗机构力量是不够的,还必须向广大人民群众普及心肺复苏知识和技术,建立社区急救网络系统,改善城市交通状况和公共卫生设施,加强“生存链”四个环节,最终提高心跳呼吸骤停的生存率。三、心肺复苏的分期和步骤临床上将心肺复苏分为三期,即基础生命支持、高

7、级生命支持和后续生命支持。(一)基础生命支持基础生命支持是心跳呼吸骤停后早期所采取的复苏步骤,有一系列的操作技术组成包括判断技能和支持干预技术。1、判断意识与反应判断在心肺复苏中极其重要,只有在准确地判断心跳呼吸骤停后,才能进行心肺复苏。判断过程体现急救人员反应能力,要求短暂,迅速(在15秒钟内完成)。判断的内容包括意识状态,有无反应。如果患者对刺激无任何反应如无眨眼、无肢体活动、无呼吸、咳嗽等体现生命活动的征象,即可判定心脏停搏。具体判断方法:抢救者站在患者一旁,轻拍或轻摇患者肩膀并大声呼喊“喂,你怎么啦!”如认识可直呼其名。若无反

8、应,立即用手指掐压人中穴,合谷穴,如仍无反应,考虑病人意识丧失。2、启动急诊医疗服务系统(emergencymedicalservicesystem,EMSS)一旦判断病人意识丧失,应立即拨打当地急救电话(120),启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