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8558
大小:58.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07-17
《双语教育纵横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双语教育纵横谈发布于:2004年12月13日魏日宁(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学系)提要:本文首先从双语教育和双语教学的定义、关系及双语教学的模型三方面来澄清当前文献中的一些模糊之处,提出应该区分双语教育和双语教学,且不宜把我国的双语教学贴上国外模式名称的标签,同时有必要根据语言目标区分Immersion的译法;然后,从起始时间、切入科目和师资培训三方面对双语教学的实施进行了探讨; 最后,指出现在在双语教学与目的语水平的关系、双语教学与母语发展的关系和双语教学对非语言学科学习的影响三个问题上作结论为时尚早,需要进行更多的实证研究。关键词:双语教育双语教学浸没教学媒介语目前双语
2、教学正在我国大陆一些地区如火如荼地展开,各种讨论和报道在报刊上频繁出现,给处于实验阶段的双语实践提供了不少有益的启示。然而,正如方帆(2002)指出的那样,一些文献没有客观地报道国外对双语教育的研究,很少能引用经典的研究,反而对似是而非的一些研究报道得很深入,“影响大家对双语教育优劣的判断”。 本文力图通过更多的客观实证资料来分析探讨当前文献中的某些观点,旨在对双语教学讨论中的一些模糊之处有所澄清,也望识者不吝赐教。本文会集中从以下文献中引述观点:美国旧金山大学方帆教授的《从双语教育的迷思看双语教学的课堂实践》、复旦大学陆效用教授的《质疑双语教学》、卢丹怀的《双语教育面临
3、新挑战》和张维佳的《双语教学的性质、条件及相关问题》(下面分别简称方文、陆文、卢文和张文)。方文是极具批判性的好文章,遗憾的是它本身也有若干不足;陆文原发表在《文汇报》上,后被多个网站转载,尽管不是出自专业学术刊物,但影响甚广;其余两篇则是近期发表在权威学术刊物的文章。一.几个概念上的模糊之处1.再谈双语教育和双语教学的定义方文认为:“双语教育”(BilingualEducation)是一种通过使用学生的第一和第二语言来进行教学,从而达到某个教学目的的教育方法。双语教育的定义已为一些学者所探讨(详见董艳1998,闫露2002),这些学者在介绍和借鉴国外学者所下定义的同时
4、,基本认同:双语教育是一个把两种语言(一般是学生的母语和目的语)作为教学媒介语(MediumofInstruction)的教育系统。 请注意这个定义并不是具体的―――它并没有明确说明何时开始使用目的语作为媒介语,两种语言的使用比例应该是多少,是否全部科目都应该采用目的语作为媒介语等问题。该定义只是突出要使用目的语作为教学媒介语,因为“这是双语教育区别于ESL/EFL教育的标志”(Simões,1995)。由于双语教育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师资培训、教材、评价等复杂问题,仅把双语教育局限为“一种(教育)方法”的“方法说”过于狭隘;此外,单纯的学校教育只是双语教育必要的组成部分,
5、还需要外部环境、政策、经济等因素的合力作用才可以实施双语教育(闫露2002), 因此认为双语教育是“一个教育系统”的“系统说”更为妥帖。在我国,双语教学主要指1在某些或所有的非语言科目中全部或部分地采用英语作为教学媒介语的教学(何全旭等2002,张培2002,陈君等2002)。有些一线教师以为在语文课使用一些英语(比如进行一些英语和汉语知识的对比、采用英语指令语等)也是双语教学,但这与双语教学显然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唐建国2002),因为这样的教学不涉及使用目的语作为媒介语。张文提出现代意义上的“bilingualeducation”应该定义为:教师在学科教育中交互使用本族
6、语和外语甚至完全使用外语进行教学活动,以满足学习者的工具型的学习动机(instrumentalmotivation)和融合型的学习动机(integrativemotivation);并断言“中小学生学习和使用第二语言的动机主要是后者”。新增这两个因素的必要性值得商榷。首先,它们不是双语教育中重要性独一无二的因素。我们知道,双语教学包括“学生、教师、教材”三大方面(杨嘉铭1997),动机仅是学生方面多个“个体差异变量(variablesofindividualdifferences)”中的一个(Ellis1994:471-472);“工具型动机”和“融合型动机”也只是Gar
7、dner对动机划分的一家之言,还有其他多种划分方法(见华惠芳1998);连Gardner本人(Tremblay&Gardner1995)也早在1995年就对其动机理论进行了修订,提出动机行为、动机取向和动机前因三个主要成分构成了动机, 工具型动机和融合型动机只是动机取向的组成部分,并不等同于动机。其次,用“动机”这个概念进行定义带来了另一个定义上的问题―――什么是动机? 尽管动机越来越为研究者所重视,但“其确切定义几乎没有共识”(Dornyei1998)。 最后,认为我国中小学生学习和使用第二语言的动机主要是“融合型动机”是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