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争政治与有限国家

抗争政治与有限国家

ID:27842585

大小:92.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12-06

抗争政治与有限国家_第1页
抗争政治与有限国家_第2页
抗争政治与有限国家_第3页
抗争政治与有限国家_第4页
抗争政治与有限国家_第5页
资源描述:

《抗争政治与有限国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抗輛台彌SB家2017-05-1817:15:54社会科学2017年5期刘拥华摘要:木文基于一个企业纠纷的案例分析行动者的行动策略及其国家理论。在详尽的案例呈现基础上,我们将行动者的国家理论称之为“二重性国家理论”,即行动者对国家既有“规范期待”,对国家权力机关也“谨慎戒备”,这两个层面的事实共同存在于行动者与国家的关联当中。在此基础上,我们意识到,行动者对国家的想象及其口常实践,构成了定义国家的必要环节,这区别于韦伯对国家的经典定义,而试图从“观念”和“实践”的维度来看待何谓国家。而从此两种维度所定义的国家,不但总

2、味着行动者是意义导向的存在,更使我们意识到,这是一种区别于国家中心论的国家而存在的“有限国家”。关键词:抗争政治;二重性;实践;观念;有限国家中图分类号:C9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5833(2017)05-0061-18一、抗争政治的国家向度七十年代末期開启的改革开放进程,在导致持续三十多年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的社会矛盾。随着各种矛盾的显化和民众权利意识的增强,失地农民、城市业主以及企业工人等群体,在权利遭受侵犯的时候,纷纷通过各种形式的抗争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因而,我们看到的情形便是,近年來

3、集体抗争事件不断涌现,呈现出难以抑制的态势。中国社会进入了“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1。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中国社会整体是稳定的,集体抗争事件并没有从根本上威胁到政权的合法性以及整体社会的稳定。针对不断涌现出来的抗争事件,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解释。在如何“命名”这些在性质、规模、诉求、参与人群等都存在显著差异的抗争行为时,近年来,国内学者逐渐取得了较为一致的意见,即往往将之定义为“抗争政治”,其中尤以应星的《“气”与抗争政治》以及于建蝶的《抗争性政治:中国政治社会学基本问题》两书为代表。“抗争政治

4、M(contentiouspolitics)是道格•麦克亚当等人在2001年提出的一个新概念,这一概念所指的是,“发生在提出要求者(makersofclaims)和他们的要求对象(objects)间偶然发生的、公众的、集体的和互作用。这种和互作用发生在(a)至少某一政府是提出要求者或被要求的对象,或者是要求的赞成方,(b)所提出的要求-旦实现,将会影响到提出要求者中至少一方的利益时。”这一定义将国家纳入到抗争政治的解释框架中,惫识到抗争政治的政治/国家向度。1在抗争政治相关的研究屮,抗争行为与国家的关联始终是一个绕不

5、过去的话题,国家的政体性质、制度安排、组织实践、意识形态、国家建设等引发和塑造了抗争行为,而抗争行为木身又反过來影响和改变着国家。大体上,存在着两种研究取向,我们分别称之为“结构研究”和“行动研究”,前者侧重从作为结构变量的国家出发,研究国家如何槊造了抗争政治;后者偏重从行动者的行动策略出发,研究抗争行动的具体展开过程。2而这两种研究,乂共享着“国家屮心论”的逻辑,即侧重关注国家如何塑造了抗争政治。3具体而言,在结构研究中,国家被当作是一种政治机会结构,以此来研究国家如何塑造了抗争政治。有研究者意识到,作为现代组织的

6、国家塑造了抗争政治的形式和内容,作为“概念变量”的国家在政治结构、政治环境、政治背景等方面影响着抗争政治4,或造成了抗争的“合法性困境”。5大多数研究者还试图解释,国家为何在面对频繁的抗争性事件时,还能保持其总体稳定,论者多从国家的角度,认为中国政治制度具有宏观的稳定性或者说权威主义的韧性6,屮央和地方的权力分割有利于国家处理社会抗争策略的灵活性及由此带來的政治相对稳定性。7在这个过程中,国家极为明智地使用了各种科层机制,尤其是各种调解手段,成功地将抗争限定在一定范禺之内,并报后化解了这些矛盾。而在行动研究中,研究者

7、多从行动者口身的行动策略出发,围绕看行动者的权利意识8、无组织集体行动9、道徳资源整合10、弱者身份11、抗争的权力■利益之网12、阶级形成13以及公民权14等,來解释和理解抗争事件的策略性框架。但在这种研究取向中,“行动研究”实质上还是受制于“国家中心论”,即它依然侧重从国家的角度来理解行动者如何安排其行动策略,以及抗争政治具体如何展开。换言之,研究者更多地关注“国家如何塑造了抗争政治”15、从国家■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理解社会抗争16、从国家建设的视角来看待社会矛盾的激化17,或者从国家作为行为主体的和度來看待国家/

8、行动者的行动策略国内学者从国家中心论对抗争政治的研究,无疑受到了西方学术界对社会运动与革命研究的深刻影响。在1970年代以前,对集体行动和社会运动的研究,主要侧重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进行,并没有关注国家与社会运动之间的关联,研究者关注的是“怨恨”、“相对剥夺感”以及“一般化信念”等因索对社会运动的作用。1970年代摩尔在对革命的研究中,借鉴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