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争政治到来和其治理转型

抗争政治到来和其治理转型

ID:34143975

大小:80.85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9-03-04

抗争政治到来和其治理转型_第1页
抗争政治到来和其治理转型_第2页
抗争政治到来和其治理转型_第3页
抗争政治到来和其治理转型_第4页
抗争政治到来和其治理转型_第5页
资源描述:

《抗争政治到来和其治理转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抗争政治到来和其治理转型告别"阶级斗争”年代的中国,尽管作为运动的阶级斗争不再,但民众正以体制内管道表达着自己的意见,也以体制外的方式与政府和其他社会力量进行着博弈。后一种体制外表达所形成的、主要包括民众与政府互动的抗争性政治,正日益活跃且激烈。如何理解和解释这种抗争性政治?其对转型中的中国及其公民究竟意味着什么,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应如何进行科学而有效的治理和应对?本文拟从政府与民众互动的视角,扼要分析和讨论这些问题。一、抗争政治兴起中的国家角色近30余年来,国内经济社会的巨变及其成就举世瞩目。与此同时,国内社会冲突的变化也极为惊人,首先,表现

2、为社会冲突主导类型的变化,以资源性竞争为主要对象的民间冲突已让位于以政府和官员为主要对象的民众抗争。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首次写进了中共重要文献,并认为,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面广量大,已经成为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最为突出的问题。其次,还表现为民众抗争的数量剧增、方式日趋激烈,涉及更多阶层和领域。地方政府作为矛盾的第二方或第三方,已深深地以“维稳”等方式介入其间。由抗争行动者与政府和其他社会力量之间多重的博弈冲突,构成了立体性的抗争图像。在此意义上,可以说,

3、我国已经进入了抗争政治时代。所谓"抗争政治”(ContentiousPolitics),按蒂利与塔罗的意见,“它指的是这样一些互动,在其中,行动者提出一些影响他人利益或为共同利益或为共同计划而导向协同努力的要求;政府则作为所提要求的对象、要求提出者抑或第三方而介入其中”。在这里,抗争政治显示了抗争行动者、政府和其他相关方的互动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政治过程和政治循环系统。不管是个体抗争还是群体抗争,不管是上访还是群体性事件,不管是合法抗争还是非法抗争,均包含在内。在国际学界,"国家塑造抗争政治”已成为日益普遍的共识。在国内,以政府为主要

4、代表的国家,在当今抗争政治的兴起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呢?社会冲突的变化和抗争政治的兴起,与我国社会经济的转型息息相关。但是,如果将后者的影响简单地归咎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自然反应,比如,'‘人均GDP发展水平关键期”的影响(实际上,据黄宗智的解释:库兹涅茨在1955年对美国经济学会的主题演讲中论证,在早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不平等会加剧,要等到发展的微波外延,才会导致进一步的平等。他的经验证据来自美国、英国和德国,并且其本人当时还提出,他的模式乃是“5%是数据,95%是推测”o),或者基尼系数的影响,而不深究其背后的导因,这只是偷懒或转移视线和责任

5、的行为。实际上,作为资源分配和再分配主要管道的政府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笔者对其中间机制的研究发现:当今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对民众抗争的影响,即通过“决策机制”、“政策执行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和“权利救济机制”等机制的相互作用而发生。也就是说,社会转型中国家改革与发展的相关政策和体制本身,实际上起到了“动员”社会矛盾、推动冲突转型乃至升级的首要作用。这正是“国家塑造抗争政治”的第一层含义。显然,这里的“国家”更多是指其政权类型与体制性质。在当下中国,"国家塑造抗争政治”至少还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法律政策的内在张力,对抗争政治

6、起着双向的作用。一方面,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法律政策强调,执政党和政府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并杜绝有组织的表达活动,不允许或者说不鼓励体制外的抗争;但另一方面,国家的意识形态所宣示的"人民利益至上”、“以人为本”、“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等主张,法律政策所公告的公民各项基本权利,却一直为民众所拥护和认同,并被作为抗争的主要理据,作为激励他们行动的重要信念。因此在实践中,我们看到,即使是“依法抗争”的民众,也往往按“踩线不越界”的策略,进行体制外抗争。这也就是裴宜理教授认为“中国民众是以规则意识而非权利意识抗争”的重要原因。二是作为国家行政管理者的政府

7、,其“维稳”体制与行为实践对抗争政治也起着双向作用。'‘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当是所有国家的政府工作中应有之义。但像我国政府这样以"全员动员”体制,实行压力型、运动式的"全面维稳”,在现代世界并不多见。这种全员动员的维稳,一方面固然有助于快速解决部分社会矛盾、化解社会冲突;但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过激、甚至非法的“维稳”手段和技术,同时也在激发社会矛盾和冲突。一些群体性事件之所以走向暴力化,之所以难有各方面满意的结果,实际上与当地政府的非良性回应直接相关。二、民众抗争行为的性质与特点对于当今中国民众的抗争行为,学界已提出一系列竞争性的家族相似概念来

8、概括,如非制度化(体制外)参与、维权抗争、依(据)理抗争、依势抗争(博弈)、机会主义抗争、反行为、服从性抗争、利益表达、以死抗争、以气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