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880203
大小:59.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08
《试论民初政治小说退潮与作家的抗争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试论民初政治小说退潮与作家的抗争摘要:民初政治小说退潮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既有外部的政治环境变化,小说的商业化压力,也有小说家自己改变了晚清对小说功能的看法。但民初的小说家仍在抗争,这就形成了民初小说独特的面貌。关键词:政治小说;抗争;过渡 随着“民国”的建立“,革命”目标的消失,原先的“革命文人”纷纷将小说作为遣情游戏的工具。民初小说从一开始,调子就是低沉的,缠绵徘恻的,并没有格调高昂的如《新中国未来记》、《狮于吼》之类的作品问世。它仿佛已经预感到辛亥革命的失败,“民国”的名存实亡。这时由于有着“言论自由”,某些小说家的“文”和“小说”的界线分得很明,他们在文章中掊击时政,攻击袁
2、世凯,却把小说作为遣情游戏的工具。“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推行专制统治,对报刊的迫害,较晚清更甚,租界当局也为虎作伥,配合袁世凯促使《民权报》被迫关门。“共和国”名存实亡,“约法虚设,所谓言论自由者,孰则能实践之”?[1]知识分子颓唐、仿模、落伍乃至背叛者,大有人在,其中一部分知识分子便沿用屈原的“美人香草”,李商隐的迷惆式爱情无题诗等传统,抒写自己政治上失意的感受,创作“哀情小说”,借爱情悲剧,浇自己的块垒,用曲折的方式表达他们复杂的心情。刘铁冷便曾感慨;“近人号余等为鸳鸯蝴蝶派,只因爱作对句故,……然在袁氏淫威之下,欲哭不得,欲笑不能,于万分烦闷中,借此以泄其愤,以遣其愁,当亦为
3、世人所许,不敢侈言倡导也。”[2]政治上的压制束缚助长了以小说遣情的倾向,而这种表达寄托的方式,也具有强烈的士大夫传统文化的色彩。因此,民初小说家绝大部分都是“民国”的拥护者,他们反对专制制度,希望维护“民国”的尊严。包天笑觉得民初小说家的态度,大体上是“提倡新政制,保守旧道德”。[3]李涵秋也在小说中提出:“大家齐心竭力,另造一个簇新的世界。”[4]其实,民初小说界以小说遣情也是晚清的以小说治国救亡的小说观念的必然归宿。“小说界革命”断言“欲新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将中国社会之腐败,归结为小说之腐败,把创作“新小说”作为“治国平天下”的途径,可是,中国社会事实上决不可能因为若干
4、部“新小说”的问世而得到改观,这就决定了它必然失败的命运。作家与读者的期望值越高,其失望也就越大。由于“新小说”的小说观念实际上并未建立在表现人生的艺术基础上,一旦鼓吹的小说政治功能被社会实践所否定,小说家在失望之余,便只有向传统小说观念回归来填补政治小说留下的价值真空。小说家的这种失望,在民初表现得十分突出。曾经在晚清翻译《身毒叛乱记》,试图以印度成为殖民地,遭到英国残酷统治的惨痛教训警告国人的包天笑,在民初曾失望地叹息:“则曰群治腐败之病根,将借小说以药之,是盖有起死回生之功也;而孰知憔悴萎病,惨死堕落,乃益加甚焉!”民初社会更加腐败的现实,促使小说家怀疑“小说界革命”鼓吹的小说功
5、能:“呜呼!向之期望过高者,以为小说之力至伟,莫可伦比,乃其结果至于如此,宁不可悲也耶!”[5]如果说晚清的黄摩西、徐念慈对以小说为教科书的做法已经提出批评;那么,民初的包天笑则是干脆从小说社会功能的实践上否定了“小说界革命”的宣传。既然以小说“治国平天下”的“新小说”设想经不起实践的检验,而小说界又尚未产生一种为大家广泛接受的新的对小说价值功能的解释,小说向传统的“旧小说”观念寻找依傍,便成为十分自然的趋势。中国传统的小说观念认为:小说是“闲书”,供人消遣娱乐的,因此作者和读者都将它看成是一种“游戏”,用轻率随便的“戏作”态度来对待。以小说作为消闲的娱乐品是中国小说的固有传统,只是它
6、在民初有了新的发展。它在上海这一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吸收了西方文学的影响,因而具有了与传统有所不同的新内容。其实,对于西方的小说传统来说,将小说作为消闲的娱乐品也是中世纪小说的特点。即使在18及19世纪西方小说实行近代变革之后,将小说作为消闲的娱乐品的小说观念仍然继续存在,随着近代大都市的兴起,它们作为通俗小说其作品数量远远超过严肃小说,某些严肃的纯文学作家也持类似的小说观念。中国近代翻译家在开始翻译外国小说时,常常将一些通俗小说作为名著介绍进来。林纾把哈葛德视为与狄更斯一样的小说大家,恽铁樵将创作《福尔摩斯探案》的柯南道尔作为“欧美现代小说名家最著者”。晚清在引进外国小说的同时,将某些视
7、小说为消遣品的西方小说观念也介绍进来。林纾在晚清翻译了美国著名作家华盛顿·欧文的小说。《拊掌录》(《见闻杂记》),欧文在小说中针对那些要求小说传授学问的读者,阐明他的创作宗旨道:须知当此文明时代、人生睹物竟之思,竟而不胜,则抑抑如有所失,额上或多皱纹。脱见吾书而竟得单展然一笑,使皱纹立为消褪者,不已足乎!或目既见吾书,而爱群之心或动,稍生其敬老怜贫之思者,则吾书亦不为无益于社会也![6]欧文表达的创作宗旨极易为中国小说家所接受,因为它与中国传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