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文化传播论对教育的启示

试论文化传播论对教育的启示

ID:278387

大小:61.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7-07-17

试论文化传播论对教育的启示_第1页
试论文化传播论对教育的启示_第2页
试论文化传播论对教育的启示_第3页
试论文化传播论对教育的启示_第4页
试论文化传播论对教育的启示_第5页
资源描述:

《试论文化传播论对教育的启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2007年第2期J.NORTHWEST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No.2.2007试论文化传播论对教育的启示刘正发(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北京100081)[摘 要]汉、英语文化已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并形成多个汉、英语文化圈,且正在以高速度、高质量传播着,并根据近年来考古和研究的成果,重新审视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于西方并成为西方民族学理论之一的文化传播论学派的主要观点,则未来人类学研究界有可能出现世界文化发端于中国

2、彝族之说,而文化传播论对教育事业也有重要启示。[关键词]文化传播论;汉、英语文化圈;彝族文化;教育启示[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140(2007)02-0128-0619世纪末20世纪初,文化传播论学派在反对进化论学派的背景下产生并成为西方民族学理论之一,被称为“文化圈学派”或“播化学派”或“文化历史学派”。这个学派的观点认为人类文化的类同或相似是文化传播的结果,每一种文化现象都是在某个地点一次产生的,一旦产生后便开始向各个地方传播、散布,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并不都是本民族或本地区创造的,而是从传播着的各中文化现象中“

3、借用”了某些东西,在一定的地区内,若干文化特质(或因素)构成了一定的文化圈,民族学的主要任务就是研究作为文化历史基本内容的文化传播和文化圈。本文简要论述和评价文化传播学派的论点及其对教育的启示。一、文化传播论学派的观点文化传播论学派习惯上分为德奥和英国文化传播论两个学派。德奥文化传播论学派的始祖是地理学家拉采尔(F.Ratze1844-1904)。他在《人类地理学》一书中论述了文化或整个文化丛体的单方面移动或采借,不一定受空间的限制,对非洲的弓及其文化特征分布作过系统研究,认为物质文化方面的相似必然出于传播,地理上彼此相距甚远或并不连接的文化仍有历史的联系或采借的存在

4、或发生的观点,为民族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路径。在方法论上提出的“形式的标准”说和其弟子夫罗木尼阿斯提出的“数量的标准”说是文化圈学派的两个铁律。在19世纪后半叶提出迁移、借用和分布三个概念,为文化传播论学者们提供了理论基础。该学派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格雷布纳(F.Graebner1877-1934)和奥地利天主教神甫施密特(W.Schmidt1868-1954)。格雷布纳主张不论地理相距远近,只要发现两者或双方的文化相类似,都可视为文化传播或采借的结果,可划归为某一文化圈。各民族文化的相同性,应由质与量的两种标准来判别,进一步推广和应用了“两个铁律”,提出“形的标准

5、”和“量的标准”。“形的标准”是指如盆、壶或其他物质用具的形式或美术[收稿日期]2007-01-23[作者简介]刘正发(1970-),男(彝族),四川盐边人,副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教学管理研究和民族文化及教育研究。—128—品上的图案或宗教信仰仪式上的各种外表成分,即与物品本性以外的种种性质相符。“量的标准”则指品质上相似的数量或数量上相符,在不同文化中,其元素的形式与数量相符,就可以证明彼此间有历史联系的存在。同理,两地间同样事物间的比较,无论其为单独物品还是整个文化上有关联的物品或文化中的某种活动如宗教、美术等或全部文化均可作为比较。如果双方在品质上相似性越大,

6、相似点也越多,则独立发明或起源的可能性就越小,两者因历史接触而传播或共同发明起源的可能性也越显著,因此,他认为各民族文化都可用在历史上的接触所出现的传播或采借来解答,当然必须寻找文化传播或采借的迹象,文化的独立发明要在找不到传播的迹象之后才能确定。他认为人类的创造力和发明都差欠,只有少数几个地区较为优秀的民族才能创造和发展文化,并形成中心文化圈,其他文化都是从这一中心传播或借用而来的。每种文化都是整个中心文化的一个部分,不能和中心文化相分离。在传播时从某些文化特征开始,其他特征相继其后,类似波浪,一浪推一浪,永不停息地发生传播或借用现象,因此形成了文化波浪、文化层次和

7、文化圈等概念。如把大洋洲区域分为塔斯马尼亚文化等六个连续的文化层或文化圈,每个文化层,都由许多文化特质构成,文化特质在各地并非均衡分布或极为稀薄的原因主要是传播或借用的缘故。施密特赞同格雷布纳用“形的标准”和“量的标准”来划分文化圈和文化层的理论,并进一步提出“连续标准”和“亲缘关系程度标准”来证明早期文化间的关系或相似性。“连续标准”就是指在两个相距较远或地域上不连接的文化之间,找到与两个文化具有相似文化特质的岛屿居民,就可断言这两种文化之间曾有过联系或接触。“亲缘关系程度标准”是指在相互隔离的两地文化的文化特质的形式越相类似,数量上越多,便可断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