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自拟助育汤治疗男性不育症的临床疗效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自拟助育汤治疗男性不育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自拟助育汤治疗男性不育症的临床疗效。方法116例不育症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实验组采用自拟助育汤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从疗效来看,实验组总有效率为84.5%(49/5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7%(41/58),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诊断标准参照(世界卫生组织第4版有关男性不育的诊断标准):夫妻有1年或1年以上正常性生活,在未采取避孕措施的情况下,妻子未怀孕,并且排除女方因素,诊断为男
2、性不育症。1.3排除标准①无精子症;②由明确遗传因素或性激素紊乱导致的不育患者;③生殖器官畸形或有器质性病变或先天发育不良者;④正在服用抗癫痫、抗肿瘤等有碍精子生成及活力药物的患者;⑤精神疾病或心理异常者;⑥年龄65岁;⑦从事放射等特殊职业者。1.4治疗方法实验组采用自拟助育汤治疗。男性不育症临床分为肾精亏虚、阳气不足、阴虚火旺、脾肾阳虚、肝郁气滞、血脉瘀阻等,虽证型较多,但大多与肾虚、肝郁、湿热、瘀阻有关,治疗多以滋肾添精、滋阴降火、活血化瘀为法[10]o助育汤原方药组成:枸杞子20g,仙灵脾20g,菟丝子15g,覆盆子15g,黄精18g,熟地1
3、5g,牛膝、淮山药、党参,各12g,肉茨蓉10g,甘草6g,五味子5g,生黄英30go针对不同类型的不育症患者在原方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特定中药对症下药。精子由肾精生成,肾精亏虚,则产生精子的营养基础则不足,精子的活力就会下降,针对肾精亏虚者应采取滋肾添精方法,加熟地、山药、山茱萸、菟丝子、枸杞子、沙苑子等;对于肾阳不足者,伴有头晕、腰酸、耳鸣、精子活动率低、密度小等症,加仙茅、仙灵脾、锁阳、巴戟天、韭菜子等温肾助阳;对于阴精亏虚者,加入何首乌、黄精、鹿角胶、龟板胶等以填补肾精;对于血脉瘀阻,症见小便色黄,精液液化不良者,加丹参、赤芍、路路通、王不留
4、、穿山甲、当归、川莒、水蛭、桃仁川牛膝等;对于阴虚火旺者,加当归、丹皮、桅子、杭芍;伴有腰酸乏力者加杜仲、川断[4-7]o对照组采用西医方法常规治疗。1.5疗效标准以《中药新药治疗男性不育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为标准;治愈:配偶成功受孕,精子密度达到正常范围(240X109/L);显效:配偶未受孕,但治疗后精子活力、密度等均已正常(精子密度达到20X109/L,<40X109/L);有效:精子功能依旧不正常(精子密度<20X109/L,但较治疗前提高1倍),但常规检查中精子质量有明显改善;无效:治疗前后,精子活力及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8]。总有效率二
5、(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X100%o1.6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土标准差(x-±s)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实施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4.5%(49/5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7%(41/58),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详见表1。3讨论中医学认为,肾藏精,主生长发育,肾脏精气的盛衰直接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性功能和生殖机能,只有阴阳协调才能保持精子密度、活力及
6、精液液化等功能的正常。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存在很多导致阴阳失衡的习惯,如吸烟、酗酒、暴饮暴食、■■■AS睡眠不足、工作压力大等,近年来由于男性生殖功能下降引起的不育症发生率不断上升,不孕不育已经成为现代较为普遍的临床疾病,其中男性精子质量问题是导致不育的主要原因。常见的精子质量问题有少精、弱精、精子活力差、畸形率高等[9,10]o自拟助育汤配方在现代医药技术的支持下逐渐成熟,根据中医理论辨证论治,遵循整体观念,全面调理,针对肾精亏虚、阳气不足、阴虚火旺、脾肾阳虚、肝郁气滞、血脉瘀阻等不同病机,辨证施治,该方具有明显的滋补功效,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改善
7、内分泌的调节作用,药力缓和,充分发挥肾中精气的生理效应,改善生殖功能,以达到治疗目的。总之,自拟生精助育汤能够提高精子密度、活力、存活率等指标,对治疗男性不育症疗效显著,对男性不育症有一定的治疗价值。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参考文献[1]张春和,李験风,秦国政,等.自拟黄地助育汤治疗少弱精症男性不育150例疗效观察.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3(4):33-34.[2]史宗强.补肾生精法治疗男性不育少精症60例临床观察.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17):40.[3]李维娜,任双杰,李炳茂.李氏生精汤治疗男性不育症经验•河北中医药学报,2013,28
8、(3):41-49.[4]杨勇飞.助育汤治疗男性不育症60例.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7(4):17-18.[1]朱俊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