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设计microsoftword文档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任务分析蒔重占重点对数函数的概念和性质.教基⑴使学生了解对数函数模型的实际背景,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2)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和意义,能画出具体对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理解对数函数的单调性和特殊点;~~⑶在学习的过程屮进一步体会研究具体函数及其性质的过程和方法,如具体到一般、数形结合的方法等.与难点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从具体到一般地探索、概括对数函数的性质.难点从对数西数的实际背竟引入课題类比推数函数竹性质探索方法探索对数函数的牲肩滦堂练J站场般体业教学情境设计问题(1)在§2.2.
2、1的例6中,对每一个碳14含量户的取值,通过对应关系,都有唯一的E与之对应,那么时间£与碳14的含量戸之间的对应能否构成函数?设计意图师生互动用函数的观点分析碳14含量模型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为引出对数函数做准备.T:组织学生思考、分组讨论所提出的问题,注意引导学牛从函数定义出发解释这个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S: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推举代表解释这个问题中变量间的关系为什么能构成函数.课后反思提炼岀对数函数模T:提出问题,注意引导学生把解析式概括到⑵该函数有什么特征?型且日丰的形式,注意提示臼的取
3、值范围.S:独立思考,归纳概括其特征.给岀对数函数的定义.⑶你能根据指数函数的定义解决教科书第71页例7和教科书第73页练习2吗?利用对数函数的定义求对数型函数的定义域.S:独立思考,尝试解决教科书第71页例7和教科书第73页练习2,并且小组讨论、交流.T:课堂巡视,个别辅导,针对学生的共同问题集中解决.问题设计意图师生互动课后反思⑷请你判断下列函数关系式中那些是对数函数?①F■町6②”呻;③》禺求;④W;⑤,■吨";⑥尸吨*利用对数函数的定义判断对数型函数,加深对对数函数概念的理解.S:独立思
4、考并口述判断结果.T:多媒体投影结果或板书学生判断结果.⑷你能类比前面讨论函数性质的思路及研究指数函数性质的方法,提出研究对数函数性质的方法吗?给出研究对数函数性质的思路.T:引导学生回顾学要研究函数的那些性质,类比研究指数函数性质的方法,讨论研究对数函数性质的方法,强调数形结合,强调函数图彖在研究函数性质屮的作用,注意从具体到一般的思想方法的应用,渗透概括能力的培养.S:独立思考,提出研究对数函数性质的基本方法和思路.(5)如何画出对数函数八啦厦和厂108/的图彖吗?会用描点法画这两个函数的图
5、象.S:独立画图,同学间交流.T:课堂巡视,个别辅导,展示化的较好的部分学生的图象(或展示自己利用几何画板画得图彖).⑹从画出的图象中你能发现函数的图象和函数八%”的图象有什么关系?可否利用赛的图象画出八佗‘的图象?总结出两个对数函数图象关于/轴对称时其解析式的特点,并利用轴对称性画对数函数的图象.T:投影展示教科书第70页表2-3,以及图2.2-1,2.2-2,2.2-3.S:观察图彖及表格,表述自己的发现.TS:概括出根据对称性画对数函数图象的方法.问题设计意图师牛互动课后反思⑺你能利用对数
6、函数的图象归纳出对数函数的性质吗?获得对数函数的性质.T:引导学生选取若干个不同的底数日@'叫且“・町画出y-,0B-z的图象(或利用几何画板画出厂】°8^的图象,改变底数日的取值),并指导学牛观察图象,概括出指数函数的性质.S:通过选取若干个不同的底数日归‘耳且“'11)画出厂1喂万的图象,观察图象,得出性质,相互交流,形成对对数函数性质的认识.结合图象得出对数函数的性质如下表:0a<1图象y:ky=log。x'y=1昭N_•?」-1z°[為x■■24:;O/k2i4Jn性质定义域(0,+8
7、)(0,+8)值域RR取值贝!j^>0;若"1,则A".若DQCC1,则”0;若"1,则严>°・恒过一定点过定点(1,0),即x二1时,y=0.增减性在(0,+<-)上是减函数(底数越小,在第一象限越靠近y轴,在第四象限越靠近x轴).在(0,+8)上是增函数(底数越大,在第一象限越靠近X轴,在第四象限越靠近y轴).弋禺非奇非偶函数.函数E吟与八叫审的图象关于*轴对性—渐近线y轴,即x=0.最值无.称.渐近亠丄nnc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对数函数有什么认识?教科书是怎样研究对数函数的?归纳整理本
8、节课所学知识.S:思考、小组讨论,推举代表叙述,其他同学补充.T: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进行评价和补充.课后作业习题2.2A组第6,7题.⑼课后探究利用单调函数的定义讨论指数函数且”事D的增减性.教学设计思想:本节是在学生已经学过对数,与常用对数以及指数函数的基础上,借助生活中典型实例引出对数函数的概念,借助多媒体辅助手段,创设问题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分析、推理、归纳、类比等活动过程,从中了解和体验对数函数图彖和性质。因而让探究式教学走进课堂,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