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在治疗疣状胃炎中的临床应用观察

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在治疗疣状胃炎中的临床应用观察

ID:27754840

大小:48.55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05

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在治疗疣状胃炎中的临床应用观察_第1页
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在治疗疣状胃炎中的临床应用观察_第2页
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在治疗疣状胃炎中的临床应用观察_第3页
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在治疗疣状胃炎中的临床应用观察_第4页
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在治疗疣状胃炎中的临床应用观察_第5页
资源描述:

《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在治疗疣状胃炎中的临床应用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在治疗疣状胃炎中的临床应用观王恒赵俊华赵成光(徐州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消化内科江苏徐州221003)【摘要】目的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联合质子泵治疗疣状胃炎的效果;方法对我院2008年8月至2010年10月经胃镜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的疣状胃炎82例,在电子内镜直视下,对疣状隆起病灶,经活检钳道插入氩离子凝固器导管,将导管伸出内镜头端,对病灶施以氩离子凝固治疗;结果胃镜复查,木组所有病例隆起糜烂处均治愈,患者的自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好转;结论内镜下APC治疗VG效果良好,是治疗VG非常理想而且有效的方法之一。【关键词】氩离子凝固术疣状胃炎【中图分类号】R4

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5-0052-02統状胃炎(verrucosagastritis,VG)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胃炎,又称慢性糜烂性胃炎、天花疹样(痘疹样胃炎)或章鱼吸盘样胃炎,是一类临床上无特异性,但在内镜、组织形态学上有特征性改变的胃黏膜病变。内镜下属呈疣状外观,隆起糜烂型胃炎。成熟型VG多由于结缔组织增生所致,临床药物治疗效果不佳,镜下隆起不易消失,易发生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属癌前疾病。目前多主张进行胃镜下灼除治疗[1]。我们应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联合质子泵治疗疣状胃炎,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

3、1病例选择对象为我院2008年8月至2010年10只经胃镜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的疣状胃炎82例,诊断标准参照新悉尼系统和2000年《全国慢性胃炎研究讨论井识意见》[2]。患者主诉括反复发作的上腹痛或不适、嗳气反酸等消化道症状。胃镜检查可见隆起糜烂灶,顶部脐状凹陷,呈疣状外观,大小形态不一,多呈圆形及类圆形,直径0.4〜1.5cm,大部分按胃黏膜走向分布。病灶部位多在胃窦部,其中4例波及胃体下段,2例在胃底,均为多发,共计368个病灶,病变在形态学上均符合疣状胃炎的诊断[3]。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APC联合药物治疗)和对照组(单纯药物治疗)。治疗组(42例)中男性22例,女

4、性20例,年龄32〜60岁,平均年龄46岁,病程1月至3年,平均1.8年,共计192个疣状病灶,其中病理伴轻-中度不典型增生和(或)肠化生者5例,Hp阳性35例。对照组(40例):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30〜60岁,平均年龄45岁,病程1月至3年,平均2.1年,共计176个疣状病灶,其中病理伴轻-中度不典型增生和(或)肠化生者3例,Hp阳性34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疣状病灶、病理学诊断等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冇可比性。1.2治疗方法治疗组使用德国ERBE公司生产的内镜专用氩离子凝固器,氩气流量设定为2L/min,功率45W。在电子内镜直视下,观

5、察疣状隆起病灶,经活检钳道插入氩离子凝固器导管,将导管伸出内镜头端,直至病灶上方约0.5cm处,以每次1〜3秒的时间施以氩离子凝固治疗。治疗后黏膜平tt或略凹,病灶色泽转为白色,或深黄色为止。氩离子凝固治疗次数视病灶大小、质地情况自行决定,一般以胃镜下整个病灶灼除为止。术后禁食6小吋后进软食,并给予奥美拉唑和铝镁加混悬液治疗4周,Hp阳性者均给予根除Hp治疗(奥美拉唑20mg,替硝唑0.5g,克拉霉素0.5g,均1日2次口服,用1周)。对照组常规奥美拉唑和铝镁加混悬液治疗4周,Hp阳性者给予根除Hp治疗,方法同观察组。疗程结束后复查胃镜及Hp。1.3疗效评价1.3.1临床症

6、状评价上腹不适、上腹隐痛、饱胀、烧心、反酸5个症状。痊愈:症状完全消失;显效:症状基本消失;4效:症状部分消失;无效:症状无改善。(总冇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X100%。1.3.2客观疗效评价痊愈:病灶全部消失;有效:病灶消失50%;无效:病灶无改善或消失<50%。1.4统计学方法总有效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12周后进行胃镜复查,本组所奋病例隆起糜烂处均治愈,患者的自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好转。本组28例治疗后前2d出现剑突下烧灼感,15例出现剑突下阵发性隐痛,于第3天消失。未见治疗后病灶周围黏膜下气肿、出血或穿孔

7、等严重并发症。2.1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两组临床症状总奋效率分别为85.7%和22.5%,治疗组总冇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1。表1两组临床症状疗效比较组别例数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治疗组422974285.7%(36/42)*对照组4036141722.5%(9/40)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2.2治疗后两组内疣状病灶变化情况比较疗程结束后,治疗组胃内疣状病灶总有效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2。表2两组内镜下疗效比较组别例数痊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治疗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