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组织结构-赵老师课

学校组织结构-赵老师课

ID:27692609

大小:1.66 MB

页数:17页

时间:2018-12-05

学校组织结构-赵老师课_第1页
学校组织结构-赵老师课_第2页
学校组织结构-赵老师课_第3页
学校组织结构-赵老师课_第4页
学校组织结构-赵老师课_第5页
资源描述:

《学校组织结构-赵老师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学校组织结构——设计、变迁、发展吴姗2011020180内容框架五部分一、学校组织结构的概念及分类二、学校组织结构的设计及框架三、学校组织结构的变迁四、学校组织结构的发展五、学校组织结构研究的未来一、概念解析赵敏老师和江月孙老师——《学校管理学新编》:“学校组织机构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设置的由专人负责的各种互相联系的机构,是学校领导管理人员组织开展各项活动、处理内外关系和各种事务的一种组织制度。”1、陈牛则——《学校管理原理与方法》:学校组织结构是学校组织的“框架”,它表明了学校各组成部分排列顺序、空间位置、联系方式,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

2、系。2、乔春洋——《现代学校管理》:学校组织结构是根据学校领导体制而设立的承担各种管理职能的部门与行政单位。3、由教育部人事司组织编写的《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学校组织机构是指为完成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目标而将学校各个部门按一定形式组合而成的整体。其它参考书中的定义学校组织结构分类1、政治性组织机构,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学校的支部或总支部、民主党派在学校的基层组织。2、行政性组织机构,包括:校务委员会;行政会议;校长办公室;教务处;总务处;校办企业(厂、场、店)管理机构。3、业务性组织机构,包括:图书馆、阅览室、资料室、电化教育室、实验室和卫

3、生室;教研组;年级组;班级和班主任;教育科研组织。4、群众性组织机构,包括:共青团组织;少先队组织;学生会组织;教育工会和教代会组织。5、其他组织机构,包括: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小组)、治安保卫委员会(小组)、家长委员会等。设计的原则建立合理的组织机构,是使学校各项工作顺利运行,有效地实现学校管理目标的基本保证。1、党政分工原则2、效率原则3、权责统一原则4、因校制宜原则5、民主集中制原则6、目标拟合原则7、分工协作原则8、合理管理幅度原则9、管理能级原则10、执行与监督分设原则等框架图↓“三层管理” “两室” “三处”组织结构的变迁简单的

4、扁平式的和直线式的结构↓有明确责权关系的科层式的结构↓随着坏境不断变化的多元式的结构组织结构的发展依据:《教育组织行为学》——于瑮宋凤宁宋书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扁平化学校一方面通过学校管理层次的减少,使得信息在学校内部得以更快的传递;另一方面能缩短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之间的心理距离,充分尊重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虚拟学校虚拟学校只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对传统学校组织的一种补充,将针对传统学校的学时、空间的限制进行教学与学习的改善。研究的新动向(未来)1、建立学习型学校组织依据:《构建学习型组织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理想选择》张兆芹20

5、05.32、考虑混合型学校组织结构依据:《对教育变革再思考:一种新的混合型学校组织结构的视角》蒋圆圆2009.23、质疑学校组织机构的实质性作用依据:《形式与实质:如何理解学校组织结构》陈学军2011.9构建学习型学校组织的策略1.学校校长角色的变化——领导从事务型向战略型转变2.学校教师角色的变化——开展校本教师专业发展培训3.学校发展的目标构建——拥有共同愿景4.学校发展的组织构建——团队学习,发挥集体智慧5.学校发展的文化构建——建立分享反思的组织学习文化松散耦合型+紧密耦合型=混合型1、松散耦合系统(looselycoupledsy

6、stem)的概念是KarlE.Weick(卡尔·维克)提出的,他指出学校组织成员之间,彼此的关系虽然互相联结,但却保持各自的独立性。Weick认为,以往组织理论无法解释教育组织功能中异常复杂的多样性,必须代之以组织亚系统间的松散耦合理论。在教育组织中,某一系统元素的变化并不一定会影响到其他的系统元素。比如,课堂中所发生的一切,往往只是间接的受到校长的影响。鉴于此,Weick认为学校组织子系统可能只是松散地耦合连接在一起。2、紧密耦合型既是我们所熟知的科层制学校组织系统。混合型学校组织混合型学校组织结构是一种松散与紧密有机耦合、权力关系清楚、

7、责任明确、有利监督、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结构。这种结构将松散型结构与紧密型结构加以整合,主动积极地应对学校组织变革,为学校内部的教育管理以及与外部的信息沟通创造了条件;同时混合型结构的学校组织为学校主动开展持续教育、教学变革提供了条件。两类质疑1、互动论互动论的核心观念是,我们所见到的正式的组织结构只是学校组织的局部现象,甚至是一种假象,在其之下或在其之外还存在着各式各样非正式的互动关系,它们才是组织的真实或根基所在。最早提醒我们关注组织中的互动现象的,是上世纪30年代兴起的人际关系理论。2、主观论与互动论具有亲

8、缘性的主观论的主要特征是强调组织结构的主观性与意义负载性。按照对主观性强调的程度,我们大致可以区分出两类的主观论。第一类以韦伯的理解社会学为理论基础,主张了解学校组织结构,首先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