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乘法分配律“为例浅谈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

以“乘法分配律“为例浅谈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

ID:27683981

大小:86.3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05

以“乘法分配律“为例浅谈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_第1页
以“乘法分配律“为例浅谈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_第2页
以“乘法分配律“为例浅谈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_第3页
以“乘法分配律“为例浅谈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_第4页
以“乘法分配律“为例浅谈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_第5页
资源描述:

《以“乘法分配律“为例浅谈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以“乘法分配律“为例浅谈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何翌前段时间有幸听了“乘法分配律”一课,对在小学数学教学屮渗透数学建模思想感受颇深,现谈谈自己肤浅的认识。“乘法分配律”充分体现了数学建模思想在计算教学中的应用。它是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的内容。教材了给出一幅情境图,图上儿个工人在给一栋楼的侧而和正而贴瓷砖,并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从图上可以发现这些数学信息:侧面每行贴4块,贴9行,前面每行贴6块,也贴9行。整节课是一个引导学生经历比较——发现——得出结论的探索过程,也是一个引导学生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抽象、概括其木质,运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将乘法分配律简化成

2、一个字母式子,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过程。一、模型准备教师首先给出这样两道题:(80+4)X25;34X72+34X28,让学生口算出结果,学生感到困难,这时候教师说出两道题的得数,并指出,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计算规律,学会了这种规律有时可以使复杂的计算变得非常简单,甚至能口算出得数。在这里,教师利用一些事先设计好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同时给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告诉学生本节课就是要寻找一种计算的规律,并用來解决实际的计算问题,为学生建立了“乘法分配律”的数学模型制定了0标,是一个建模的准备过程。接着,教师给出教材的主题图,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

3、并比较两种方法不同的解题思路,这里教师并不急于引导学生探索乘法分配律的秘密,而是继续给出以下两个素材,同样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1、24箱苹果汁和26箱橘子汁,每箱饮料24瓶,一共有多少瓶?2、计算下面图形的面枳6cm学生完成以上三题后,教师提问:做完这三道题,你有什么感觉?然后将每题中两种不同方法列出的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便于观察比较。以前的老师在上这节课的时候都是给出一个问题背景,便急于比较、研究,过早的给出结论,然后利用练习巩固认识,通过记忆和重复练习来建立数学模型,这种教学不利于学生概括数学的本质。列宁在《哲学笔记》中说,“规律是现象中同一的东西。”对于同

4、一本质的事物和现象具有普遍的支配作用。只有对许多存在同样问题的材料进行比较、研究,才能概括其屮的数学规律,从而建立数学模型。这节课上,老师给出了比较多的研究材料,帮助学生从不冋的数学背景中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木质,让学生感觉到,这里面确实存在某种计算的规律,大量的表象积累,为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做好充分的准备。二、模型建立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在理解方法的基础上抽象出等号两边式子的特点。师:观察等号两边的式子,它们有什么特点呢?生1:等号两边的数是相同的,这两个式子都是用同样的三个数写成的,右边的算式中有一个数用了两遍。生2:等号左边的算式

5、是两个数先加起来,再相乘,等号右边的算式是先乘起来再相加。生3:等号左边算式中的两个加数,就是等号右边算式中两个不同因数;等号左边算式中的一个因数,就是等号右边算式中两个相同的因数。师:是这样吗?你们能再举一些类似的例子吗?师:同学们各举了不同的例子来验证了我们的发现,看来我们发现的这个计算规律是成立的,是的,这种计算规律在数学中就叫做“乘法分配律”,如果人家问你,什么叫“乘法分配律”,你该怎样告诉他呢?能用语言描述这个规律吗?在肯定了学生或不太严谨,或不太全面的回答之后,教师总结出文字语言叙述的乘法分配律,让学生自由地读读这个规律,在读的过程中体会规律。师:这样

6、的描述还不够简单,谁能用数学的语言数学符号来总结这个规律呢?最后得出“乘法分配律”的字母公式。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是把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简化、抽象为合理的数学结构的过程。学生在模型的准备环节,已经初步感知计算的规律,而在这个环节,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规律,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规律,最后用数学的语言简化规律,归纳出“乘法分配律”的字母公式。这种语言的描述就是尝试着将数学的实际规律抽象化,就是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这是数学建模最为艰难也最为关键的一步,也是焙养学生的数学素质,培养学生从事科研工作能力的良好契机。要较好的完成这一步,教师不能因为要完成教学任务而流于形

7、式,轻描淡写的走走过场,而要给学生充分的吋间主动探索、开展讨论、合作交流,一步一步将发现的规律,准确地加以描述和归纳,最终建立起数学模型。教师要牢记学生冰是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扮演的只是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引导者,甚至是学习者,要明确教学过程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他们的数学素质和创新能力,强调的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不是知识与结果。三、模型解释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呢?我们能不能试着将这种规律画出来呢?比如说刚才的第三题,图上是两个长方形组合成的大长方形,可以得出这样的等式:8X6+2X6二(8+2)X6,那其它的等式能不能画出这样的图形呢?学生动手画一画:

8、6X9+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